栖霞衣家村:劈开一条山路 铺就乡村振兴之路

2019-06-05 10:00: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编者按:近年来,针对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集体意识淡化,群众与村集体经济纽带断裂的现实问题,烟台市大力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群众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强村富民,建立村集体与群众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趟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开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之烟台实践”系列报道,走进烟台的乡村,聆听他们的乡村振兴之声。

栖霞衣家村

  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中,路总是处于很重要的位置。

  一个乡村里,一条宽5.5米,长6公里的山路,听起来似乎并不值得被歌颂。但对已经贫困了300多年的栖霞市亭口镇衣家村来说,这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可通行的路,更是一条通向致富的心路。

  并不是每个乡村都有好的先天条件。脱贫致富的道路上,需要有外部的助力,但更重要的,是依托自身条件,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就是衣家村的发展之路。以这条6公里的山路为起点,衣家村打通了脱贫致富的最后一公里,昂扬迈进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破题:“三无”村找到发展突破口

  靠山吃山这个说法,对位于大山腹地的衣家村一度并不合适。山高坡陡、土壤贫瘠,环绕的群山对这个仅有57户居民的小村子来说,更像制约发展的关卡。

  “以前衣家穷啊,缺水少粮,种地都没法种。”76岁的衣进强,对当年的苦日子记忆深刻。

  不同于普通的胶东梯田,衣家村后的山坡度很高,多石少土,沟壑林立。村民上山劳作没有大路可走,只有羊肠小道,小推车推不上去,运肥料、收粮食,全靠肩挑手提。上一趟山,要一个多小时。“越往山顶越没法走,前十来年,很多村民的地都撂了。”衣进强说。

  水也是难题。因地理原因,衣家村吃水一度靠天。遇到干旱年头,别说浇地用水,就连村民吃水都得轮流来。2016、2017两年的干旱,村民种植的樱桃干死近半,生活用水分成四个区轮流供应,每四天轮一次,一次只能放水一个小时。

  闭塞的交通,贫瘠的土地,让衣家村人看不到致富的希望,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大部分家庭一年收入在两万元左右。

  衣家村就只能这样?“衣家村不能再等了,不变革不发展,衣家村永远是个穷村。干,才有希望。”衣家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急了。

  怎么干?缺乏资源优势,缺乏区位优势,缺乏年轻人,“三无”的衣家村发展要从哪里突破?

  一本《塘约道路》让衣元良看到了发展之路。

  2017年初,栖霞市委、市政府组织的一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学习中,亭口镇党委送给衣元良《塘约道路》这本书。他反复研读:“塘约村能做到的,我们衣家村为什么做不到?我们衣家人为什么就不能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呢?”

衣家村成立的果蔬专业合作社

  说干就干!2017年5月,衣元良带领村“两委”开始筹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顶层政策和基层探索在各地碰出了不少经验和模板,但对于衣家村并没有现成的路径。衣家村在不断的摸索中给出了合作社的“衣家范本”:用户口作为原始股,让每个村民都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但该股不可继承;以劳动力入股,土地还由老百姓耕作,老百姓在农闲时来合作社干活,累计劳动量折价入股参与分工,并且该股可以继承。

  “如果把土地集中到合作社,老百姓没有地耕种就失去了经济收入。在村集体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村民来合作社打工也没法发放工资。劳动力入股,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基于劳动力入股,衣家村发明了工票。

  所谓工票,就是对劳动力的统计和分配。只要村民参加劳动,男工一天算120元,女工一天80元。工票每2000元累计一股,同时在合作社内部可以当钱用,用以购买树苗、化肥、水费等,消费完的工票继续作为股份留在合作社帐上,与原始股等同参与分红。

  2017年9月6日,“一点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正式取得营业执照,全村57户村民中有53户加入。衣家村,走上了抱团发展、促进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的“聚变”之路。

村民开凿的山路

  蜕变:修一条致富的发展之路

  如果单看经济效益,很难看出衣家村的名堂。要读懂衣家村的发展成效,必须从村庄发展的历程里找答案,从他们的奋斗热情和苦干精神里找答案。

  那条6公里的山路,就是衣家村发展蜕变的关键节点。

  饱受无路之苦的衣家村,在成立合作社后,把发展的第一板斧瞄准了修路。“没有路,现状难以改变,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修路,是势在必行的!”全村修路动员大会上,衣元良发出了号召令。

  没有资金,请不了修路队,那就自己干。2017年9月,衣元良带领村民在山脚下砸下了修路的第一锤。

  衣家村小,全村不过百余人,劳动力更少,最多三四十人。可是为了修路,衣家村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成了修路工。“修路队里超过70岁的就有十来个。”81岁的村民衣忠乐记忆犹新。

  上午7点到11点半,下午1点到5点半,除去中午吃饭时歇一会儿,一整天的时间村民们都在山上。冬天天黑得早,村民们拿着手电筒砸石头运沙子,下大雪也不停工,就这么一镐头一铁锨延伸着道路。

  修路的辛苦在工具里可见一斑。衣元良用的镐头,在两年修路时间里磨短了四五公分;腊木做的炮锤,锤柄被震裂了四次,锤头两侧砸开了花。村民杨淑兰家里留着一堆磨破的手套,都是修路磨碎的,老人舍不得丢,补补继续用。

  就这么几十个人,就这么原始的工具,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衣家村人在这莽莽大山中生生劈开了一条路。从最初的500米到1公里再到5.5公里再到6公里,路越修越长,衣家村的干劲也越来越足。

  奋斗的力量,来自与群众同在。整个修路的过程中,衣家村“两委”成员从未缺席。“关键时刻,干部必须带头干。”衣元良和村“两委”成员这样要求自己。

  没有人喊苦叫累,也没人计较得失。为了修路,衣元良等村“两委”成员多次垫钱垫物,找机械车辆进山干活。修路两年,村民们没领过一分钱工资,却自己掏腰包买工具买手套来修路。

  衣元良很是愧疚:“虽然记了工票,但至今没有兑现,但是没有一个人提钱的事,就是干!”

  村民衣忠波并不在意。“这不单是村里修路,更是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村里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着想,我们不干谁干!”修路的那段历程也让村民王秀芳很自豪:“以后和孩子说起来,这条路是我们自己修的,多好!”

  谁是真心实干的,谁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群众就会和他同一条心。衣家村村民们拼搏、团结、不甘人后的精神,被深深镌刻到这条6公里的山路里。

  山路通了,衣家村发展的路也通了。有了车,生产物料几分钟就能上山,樱桃桃子熟了,能快速运到市场。围绕着这条路,衣家村的一系列建设起来了,打了2眼深水井,整修了3处废弃的平塘,新建了1处80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全村近350亩果园架设滴灌设备。引入藏香猪养殖、水肥一体化等项目,合作社预计年可收入60多万元。

合作社养殖的藏香猪

  展望:厘定发展的衣家村思路

  如今驱车从山脚直到山顶,不过5分钟的路程。沿着盘旋蜿蜒的山路俯瞰下去,衣家村的美景尽收眼底。山路两旁,绿化已渐渐成型,种植的晚熟桃也成了路边的一景。

  这一棵棵的桃树,作用不容小觑。“这些树每隔3米种植一棵,成V字形排列,这6公里可栽植2000多棵。一是美化环境,二可增加集体收入。按一亩地50棵计算,就相当于集体增加了40亩地。按保守估计一亩地收入5000元,那么三年后我们可以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衣元良算了这样一笔账。

  有规划蓝图,有前瞻思路,紧密围绕百姓需求,衣家村发展的每一步都力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现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相互结合。

  分析发展的轨迹,衣家村的发展速度并不突出。对此,衣家村两委有着清晰的自我分析和定位。发展要脱贫的愿望和干事创业的热情,需要建立在正确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衣家村底子薄弱,发展不能急于求成,靠大项目一下子致富的想法不切实际。发展不求大而全,要让发展的每一步都稳固,要能干出特色,其最终的落脚点是村民的幸福生活。

  “村庄是村里人的村庄,建设发展,农民最有发言权。要干,就要干村民打心眼里欢迎的事。”衣元良认为。

  本着这样的原则,村党支部在提升自身素质、做好表率作用的基础上,实行轮流坐班制度,主动倾听群众反映的问题,吸纳群众意见建议,让发展真正成为全村人的共同目标。

  “有好的当家人,是我们全村的福,我们衣家村肯定会越来越好!”对于未来,村民衣忠东很有信心。

  这份信心来自于对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信任。村里的发展规划,让村民看到了清晰可见的发展前景。再建3个容积80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1个1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预计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持续改造水利条件,探索乡村旅游、农家乐、农村电商等产业,乡村生气日益集聚;逐步吸收周边村果园参与合作社,扩大发展规模……

  不去农村化,按照村庄原本的肌理发展,提升村容村貌;激活内生动力,提振乡村价值、发展尊严和自信。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带领下,衣家村这朵深山之花,正日益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毅 视频 屈晨晨 通讯员 蔡方顺 王东

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张其天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