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指引下,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科教兴新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依托,以铁路和公路干线为骨架,以区域性和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为支点,辐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2003年新疆生产总值(GDP)1875亿元,比1978年增长10.3倍,年均递增10.2%。新疆人均生产总值9686元,比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613元。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和调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35.8:47.0:17.2调整为22.0:42.5:35.5。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到2003年,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7.4亿元,比1978年增长16.8倍,年均增长12.2%。 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农业增加值413亿元,比1978年增长5.7倍。粮食总产量801.7万吨,比1978年增长1.2倍。2003年新疆棉花产量160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30%以上。农牧结合、依靠科技的现代畜牧业不断发展,2003年末牲畜存栏头数达5026.53万头,肉类总产量115万吨,比1978年增长10.9倍。新疆特色农产品发展方兴未艾,棉花、啤酒花、番茄、红花、枸杞、哈密瓜、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和田石榴等特色农产品饮誉国内外,其中啤酒花占全国总产的70%,枸杞占50%以上,红花占60%以上。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酱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和甜菜糖生产基地。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钢铁、煤炭、石油、机械、化学、建材、纺织、制糖、造纸、皮革、卷烟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2003年工业增加值571亿元,比1978年增长8.9倍。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开发了一批具有新疆特色的龙头产品和优势产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度提高。原油产量2141.4万吨,比1978年增长5.1倍,原油产量位居全国第3位,原煤产量3486.8万吨,比1978年增长2.2倍,发电量233.5亿千瓦时,增长10倍。大中型企业规模发展较快,整体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截止2003年底,新疆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06家,上市公司有26家,总市值584.49亿元,总股本72.6亿股,累计募集资金104.49亿元,这些上市公司对新疆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沿边、沿桥(亚欧大陆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目前已有国家批准的开放市、县70个,开放一类口岸17个,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一个加工贸易区和三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003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7.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202.4倍,年均增长23.7%,对外贸易主要国家和地区为哈萨克斯坦、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自1978年起,外商直接投资累计5.3亿美元。自1992年起已成功举办12届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 旅游业发展迅猛。2003年,新疆接待国际旅游人数17.0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858万美元,较1978年增长1053倍,年均增长32.1%;国内旅游人数1011.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8.69亿元,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达4.9%。旅游业已成为新疆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截止2003年底,全疆共有旅行社26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1家;拥有星级饭店(酒店)239个,其中五星级酒店6家,居西北之首。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2003年新疆私营企业发展到3.7万户,从业人员49万人;个体工商户45万户,从业人员70.66万人。个体和私营企业消费品销售总额256亿元,占全区的62%;缴纳的税金达31.81亿元,同比增长16.52%;吸纳安置就业人员15.8万人,占全区的42.7%。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约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0%左右,一批民营企业跃居全国强列。 新疆是祖国西部的一块正在开发的宝地,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新疆各族人民将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省区市的支持下,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