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10月3日,联合国人居奖颁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烟台市荣获2005联合国人居奖。当年全球共有六个项目获得这一奖项,烟台是中国唯一的获奖城市。
联合国人居奖,世界上威望最高的人居奖项,旨在鼓励和表彰为人类住区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有关政府、组织和个人。这样一个重量级的奖项,每年都吸引着众多角逐者。据统计,当年申报联合国人居奖的政府机构、组织和个人就超过了100个!
在联合国人居署对烟台的评介词中这样写道:"中国东部山东省这座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之所以被授予人居奖,是因为烟台市政府把烟台改造成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服务更好的城市。"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认为,烟台大面积配套完善旧城区城市基础设施,改善旧城区居民居住环境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作为典范,在世界人居领域进行推广。
作为一个开埠城市,烟台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老城区积弊已久。2003年初,烟台对旧城区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显示,旧城区环境整治迫在眉睫--在中心城区,居住在旧居民区的市民约占70%;市民对城市环境不满意的意见中,属于老城区的约占70%;在中心区的社区中,设施不配套的老社区约占70%。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不配套,许多区片没有集中供热、管道燃气设施。许多住户没有室内卫生间,有的居民院落几户人家共用一个自来水龙头,一些居住条件差的市民自己搭建棚厦、乱堆物品,导致周边环境更加脏乱差。在市政府进行的民意调查中,旧居民区要求对居住环境进行改造的居民达到100%。"
三个70%,一个100%,让烟台下定决心:用3至5年的时间,从居住人口最密集、问题最多的社区入手,全面完成中心区旧街区改造任务,使旧城区面貌和居民居住条件有一个根本性变化。
2003年3月,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拉开帷幕,烟台在全国创造性地啃起了旧城改造的"硬骨头"。之后,市政府以平均每年2亿元的预算资金投入到老城区改造,将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列为大事要事项目和为民服务实事工程之首,一年接一年抓落实。
三年时间,烟台先后对中心区内5个街道办事处39个社区进行综合整治,面积达25平方公里,受益居民11.1万户,31.42万人;铺设、改造供水等各类管线30.5万米,解决了地下管线老化、口径或容量过小等问题;整治街巷道路290余条100多公里,对这些道路进行了沥青罩面、铺装彩色人行道板,安装了路灯;建设改造公厕31座,更新垃圾容器2300多个,新建改造消防设施150处;在老城区修建市民健身休闲小广场40多处,改造新建小区绿地15万多平方米;对430多栋外观陈旧的居民楼外墙进行了粉刷,对280多栋平顶楼进行了"平改坡",使成片的老居民楼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烟台的城区彻底变了,变靓了,变美了。
但是,只注重城市外部形象是不够的,联合国人居奖"花落"烟台,看重的还有蕴含在城市外部形象之中的深层内涵。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烟台始终将"想为群众所想,急为群众所急"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整治过程,正是这种细节的积累和蕴蓄,最终形成烟台的独特气质,形成了这座城市的内在精神。
联合国人居署官员和专家们最为欣赏"烟台经验":烟台的旧城改造是就地改造,不搞大拆大建,对旧居民区采取完善配套设施和功能等措施,在现有基础上提升人居环境。这种方式既避免了大拆大建引发社会矛盾,又充分照顾到旧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保护了他们原有的周边交通便利、生活设施完善等有利条件。很多专家认为:"烟台经验的背后,体现着这座城市在发展中的理性思索和极富人性化的城市精神。"
拆迁是环境综合整治的"硬骨头",中心区大大小小的违章建筑达数万处40万平方米……面对这块骨头,烟台对确属住房、生活困难居民搭建的违章建筑,在拆除的同时设身处地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毓西社区有21户困难企业职工,为缓解住房困难,建起了一些棚厦。经研究,为这些居民提供政府廉租房,然后再拆除原有违章建筑。据此办法,烟台三年共拆除旧城区违章建筑20万平方米。
烟台的城市精神还体现在无私奉献,无私关爱的思想和行动上。爱,是烟台的灵魂,烟台的城市精神深深镌刻在爱的主题中:在旧城区整治等重点工程中,建设者头顶30多度高温坚持工作,普通市民自发拆除违章建筑、为施工队伍送水送饭,种种温馨感人的场景无处不在;自2002年"爱心捐助"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有170多万人次慷慨解囊,累计捐款2.4亿多元,救助困难群众26余万人次。
联合国人居奖,是对烟台城市建设的最高褒奖,更是对烟台城市精神的一种认同和表彰。它是烟台发展的一个标识符,更是新的、更高的起点。在这个新起点上,烟台全体市民将全力打造城市精神的生长点,赋予其的时代特征和烟台特点,进一步将这座城市的精神发扬光大。王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