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沙旺地儿旺,十里不见几个庄,黄沙从秋刮到春,提来咸水洗衣裳……"这是一首流传在烟台民间的俗谣,描述的是位于烟台夹河西侧一片曾经贫瘠的土地。1984年10月,这片沉睡的土地赶上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波潮汐,全国首批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
如今,走进烟台开发区,一座现代化的花园城市映入眼帘:昔日的荒沙滩变成了金色的海岸线,细长而看不到边际;昔日荒芜的盐碱地上盖起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错落有致而又整齐划一;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尽情享受着城市发展带给他们的愉悦与幸福……
二十多年来,烟台的建设者们靠着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着美化着自己的城市,把一座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的外向型、现代化工业新城展现在世人面前。
优越的投资环境和政策使烟台开发区成为海外客商竞相逐鹿的投资福地,先后吸引了来自韩国、美国、日本、香港等3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进区落户,为其创造着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目前,开发区已形成了汽车、手机、电脑、船舶、装备制造业五大产品集群已成规模,建成了中国重要的挖掘机生产基地、氨纶丝生产基地及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第三代移动通信和台式电脑、消费电子生产基地,创出了赛欧雪佛兰、斗山挖掘机、LG手机、纽士达氨纶丝等一大批名牌产品。曾被联合国环境署和中国国家环境总局确定为"中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示范区",是中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6年,烟台开发区实现GDP35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736亿元,在中国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列第七位。
面对新的形势,烟台开发区正沿着"大工业立区、高新技术强区、优化环境兴区"的发展方向一路前行,一个现代化生态型工业新区正在崛起。
作为中国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烟台自1984年设立第一个国家级经济园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先后又有10多个经济园区相继落成,烟台的园区经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成为烟台对外开放的窗口。
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烟台出口加工区正式落成,这是继烟台开发区成立以来,烟台设立的又一个国家级经济园区,是中国唯一一个"区港结合"的加工区。2006年底,又获准成为中国7家拓展保税物流等功能试点区域之一,在原有加工制造一项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保税仓储、物流、配送、研发、检测、维修、国际贸易和转口贸易等功能。
烟台出口加工区位于烟台市区北部,北至疏港高速公路,东连近年发展迅猛的烟台港,有着地缘优势的"区"与"港"。以前,一个集装箱从加工装箱到最后装船需要50多道手续,而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实行区港联动后,可一道手续完成,吸引了跨国物流公司入区经营,给港口的发展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
不仅如此,加工区功能升级后,涵盖和叠加了目前中国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的政策和功能,已经成为中国所有对外开放区域中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烟台在新一轮开放发展中拥有了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
据了解,目前已有4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加工区内注册,另有美国、韩国、日本、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的10多家知名物流公司进区考察并有明显投资意向。预计2007年在加工区内开展的保税物流业务货值将超1亿美元。
经过多年的开放发展,烟台现已建有2个国家级经济园区和9个省级经济园区,园区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投资环境日益优化,产业优势日益增强,已经成为烟台改革开放的实验区、产业发展的龙头区、高新技术的聚集区和城市建设的样板区。2006年,2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经济园区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到45.1亿美元和12.6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51%和58%。文/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