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的精心培育,使山东省栖霞市的苹果产业真正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全市果园面积达到了65万亩,年总产突破了12亿公斤,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866元,其中80%来自于苹果产业,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苹果第一市"和"中国苹果之都"等称号。
而这棵大树又引来了众多的"金凤凰",现在,该市已建起苹果纸袋、纸箱、冷藏和加工等各类相关企业600多家,其中果品冷风库、气调库就有153处,贮藏能力达38万吨,生产的果汁、果醋和苹果脆片不仅占领国内市场,而且远销到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栖霞从1866年开始栽培苹果,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了,但真正把苹果产业培育成"参天大树"却经过了三次飞跃。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功引进日本红富士等苹果新品种,是第一次飞跃。进入90年代后,进一步扩大优质苹果的生产规模,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宇冠"、"天誉"、"仓富"等苹果商标相继注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新的生产模式逐步推开,一个现代化的苹果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栖霞苹果以种植面积、综合服务、果园管理、品种质量、总产单产和企业效益"六个全国第一"而名声大振,被国家统计局命名为"中国苹果第一市",从而实现了第二次飞跃。第三次飞跃是在世纪之交。他们加快调整早熟、中熟、晚熟苹果的品种比例,引进了稀缺的早熟、中熟品种,形成了早、中、晚品种5:25:70的合理结构,拉长了苹果销售期。同时,与国内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推广普及了配方施肥、树下覆草、铺设反光膜等20多项先进的管理技术,广泛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推行绿色食品证书制度,并聘请日本、美国、荷兰等国的专家学者现场指导无公害果品生产,实施了市、乡、村"三级领导样板园"和"科技示范园"工程,带动全民参与创优质、创名牌,先后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创建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市"、"全国苹果非疫区项目建设第一批启动试点县(市)",组织实施了"无公害苹果基地创建工程"、"无农药残留放心果基地创建工程"和"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工程",目前全市200多个村庄和80个企业拿到绿色食品证书,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
苹果产量质量提高以后,栖霞市又全力打造苹果品牌,积极培育市场体系,帮助群众解决苹果销售问题。一方面,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政府拿出2000多万元连续在中央电视台做了四年苹果广告和举办了五届苹果艺术节,极大提高了栖霞苹果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市场开发,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果品营销队伍。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果品经销单位达到250多家,有5万多人从事果品经销、贩运,并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270多个销售网点,在大连、青岛、黑河等口岸设立了5个对外窗口。同时,积极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千方百计把栖霞苹果推向国际市场。近年来,先后有8个企业办理了自营进出口权,苹果出口量连年增加,去年销往海外果品达30多万吨。他们还累计投资1.6亿元,建起了占地1200亩、棚架交易摊位面积15万平方米的"中国北方最大"的蛇窝泊果品交易市场,苹果销售季节,全国各地商贩蜂涌而入,每天出入车辆6000多台,年交易量达40多万吨,成交额4亿多元。
他们还积极拉长苹果产业链条,利用苹果废弃枝条发展食用菌生产。该市65万亩果园每年修剪下的废弃枝条有20多万吨,这些废弃枝条以前只能作为烧柴,一堆堆、一垛垛的摆放在村民的房前屋后,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村容村貌。农民说,什么时候这枝条也能赚钱就好了。农民的心思,成了市里研究的课题。科技人员经过试验得出结论:与各种培植香菇的原料相比,苹果枝条毫不逊色,每吨苹果枝条可培植香菇1000棒,全市每年仅苹果枝条就可以培植2亿棒以上。为此,市里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调3名食用菌专业大学生,组成食用菌生产办公室;聘请西北农业大学的4位教授担任生产顾问。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发放4.7亿元专项小额贷款,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他们还先后与省内外客商签订食用菌销售合同,并在桃村镇、观里镇建起了食用菌加工厂。现在全市16个镇(街道)培育食用菌的专业村达110多个,培育食用菌1500万余棒,可为农民增收1亿多元。 胡国锋 王强 史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