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小商品,大市场;小产业,大效益。山东省栖霞市享有"中国苹果之都"的美誉,全市拥有果园65万多亩,年总产突破12亿公斤,苹果是该市的支柱产业。日前,记者到该市乡村采访,映入眼帘的却是栖霞农民抓大不放小,积极打造"小儿科"、巧念增收经的热闹场面。
小枝条长成大产业
在栖霞市松山镇赤巷口村的南山上,100多个香菇大棚连成一片,远远望去非常壮观。走进香菇大棚,只见食用菌棒一个挨一个,一片片盛开的香菇散发着阵阵清香。村支部书记贾相国介绍,这一个棚不到半分地,600多棒香菇,菌棒是用过去只能当烧柴的棉槐条和苹果废枝条为原材料做成的,按一斤菇市场价2.5-3元算,这一个棚一季可收入2500多元,我们村光香菇一项,每年能收入100多万元。"
据介绍,栖霞市65万亩果园,一年修剪下来的废枝条有20多万吨。这些枝条全部生产食用菌,能生产食用菌棒2亿棒,目前,该市已培育食用菌专业村110个,发展食用菌1500万棒,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1亿元以上。为了帮助解决销售问题,他们先后与渐江香菇出口股份公司、莱阳天然理料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并在桃村镇、观里镇建起了食用菌加工厂。而生产食用菌的废弃菌棒,又可以作为原料,生产出12亿多公斤的有机肥,年为农民增收1100多万元,实现循环增值。食用菌废棒还带动了花卉生产,栖霞市晶润花卉公司就是用废食用菌棒发展花卉无土栽培生产,年销售收入超过30万元。目前一个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苹果产业化链条在栖霞形成。
小糖球串进大市场
每到冬春农闲季节,在栖霞市的城市乡间会看到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肩扛糖球棒走街串巷的农民,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看品种,有糖酥球、桔子球、草莓球、核桃球、西红柿球......问价格,一元、两元、三元、五元不等;论规格,6个、8个、10个不均。还有因物因时因人而宜的流动现炸锅。卖糖球的男女老少都有,年长者60多岁,年少者20左右,问一天能卖多少支,都说上百支。
栖霞市之所以有了这么多卖糖球的,是因为出了个在青岛海云庵糖球会创下三天收入4万多元的糖球大王王卓海。王卓海卖糖球已经有18年的历史了,从开始扛着杠子卖,到挑着担子卖,在栖霞农村卖了三、四年,在宝鸡卖了三、四年。1997年听说青岛有个糖球会,便大着胆子闯进青岛,在青岛市四方区海云庵糖球会上,第一天就收入2400元,而后几乎每天三、四千元。后来,他又开发了草莓球、枣泥球、豆沙球、瓜子仁球、腰果球等20几个品种,闯下了草莓球一支卖8到10元的天价。1999年,他在青岛糖球会花2400元买了6米摊位,雇佣6个人,现场加工制作销售,5天收入14000元。2000年,他又创下了三天销售17000元的记录。2002年冬,他从临沂进了600斤大五棱山楂,卖出了糖球会历史上的最高价。他研究的真空速冻包装糖球,一年四季销售,打进青岛、烟台等城市的购物超市。
小石块闯进大西洋
当我们拨通栖霞市唐家泊镇西野石材厂厂长王利益的手机时,他正在青岛港货运码头,装运石材出口德国。他在电话里说:"我搞石材加工已有10多年历史了。当年小锤头敲得叮铛响,给本地加工石料盖房子,后来加工成路边石,再后来就是加工出口。1999年9月,我投资建起了栖霞市唐家泊镇西野石材厂,当年投产,并在全镇20多个村设立加工点,中心厂上了三台大锯,70多人,全镇给我加工石材的工人有700多。2000年投产第一年,出口创汇120多万元。全部按照D-126订单加工供货,产品全部远销到德国、法国、新加坡。"
唐家泊镇领导介绍说:"我们镇的石材资源十分广泛,花岗岩分布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已探明开采储量200亿立方米,全镇石材加工形成一个中心区、五条加工廊,采石点200多个,加工点230多个,有1万多人从事石材加工,1000多辆从事石材运输的车辆,产品远销新加坡、日本、德国、法国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花岗岩开采收入上亿元,成为全国石材开发重镇。"(通讯员胡国锋 王强 牟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