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王街道磕刘二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前几年村民因贫外迁,全村仅剩26户,人均收入不足600元。2002年,中粮长城葡萄酒公司在该村发展200亩葡萄基地,由公司提供苗木、化肥和技术指导,村民变成企业"工人",只负责管理。当年,村人均收入突破7000元,引得迁走的村民纷纷回迁。如今村民又住进了公司给他们免费建设的宽敞明亮的小洋楼。象磕刘二村村民这样依托"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成为葡萄产业"工人"的农民达10万多人,每年增收10亿元。
不仅如此,该市约10万农民"洗脚"进入临港工业当工人,10万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业。目前全市培育的葡萄及葡萄酒、临港工业、旅游业三大特色产业吸纳农民就业30余万人,占全市农民总数的90%,年为农民增加收入40余亿元,2006年该市农民人均收入7810元,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五年前的3:1缩小到1.6: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蓬莱市牢牢抓住农民增收不放松,按照"特色产业促增收"的思路,结合本地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培育壮大旅游、临港工业、葡萄及葡萄酒三个特色产业簇群,通过发展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提高土地产业效益,让农民当好农民,和发展临港工业、旅游业,让农民"洗脚"进工厂,让农民不当农民两条途径,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了农民收入大幅攀升。
提高土地效益,让农民当好农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改变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局面,蓬莱市从打破农业种植、加工分离的"二元结构",建立产、加、销为一体的"一元结构"入手,立足自身优势,深层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独具特色和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该市立足蓬莱作为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的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区位等优势,把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作为"百年立市"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推广葡萄种植,培育葡萄及葡萄酒这一集种植、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高附加值、符合型产业,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目前,该市已引进中粮长城、天津王朝、菲律宾康达、法国露熙等50多家中外葡萄酒企业,引导农民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入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经营体系,公司负责苗木、技术和肥料,土地成为"第一车间",农民成为"产业工人",获得土地租金、管理工资和奖金。农民管理一亩葡萄年收入1500元,一户至少可以管理10亩地,年收入可达1.5万元。目前,蓬莱市已发展葡萄基地10万亩,年产葡萄酒10万吨,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年为农民增收10亿元,吸纳3.7万户农民参与葡萄基地化种植,人均增收8100元。
拓展非农增收渠道,让农民不当农民。实现葡萄规模种植后,也产生了大量富余农民,蓬莱市通过拓展非农增收渠道,转移农民进入临港工业和旅游业,让农民成为企业工人,实现农民依靠非农产业增收的目的。该市依托两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及广阔的腹地资源,发展能源、重卡、钢铁、石化、造船等8个能吸纳大量就业的产业集群,目前已引进国电发电、巨涛海洋重工、北方奔驰重卡、广源发石化、信益陶瓷等60多个过亿元的临港工业项目,总投资400亿元,年产值60多亿元,吸纳10.8万农民就业;旅游业依托蓬莱2100多年悠久历史文化和优美山海风光资源,发展观光休闲、健康休闲、运动休闲、教育休闲等休闲项目,建设东亚休闲度假中心城市,先后培育引进了天伦度假、蓬莱村、妈祖艺术公园、水城保护开发、国际和平城、海洋极地世界、国际游艇俱乐部、4个四星级酒店等30多个旅游休闲项目及配套设施,总投资过百亿元,旅游综合收入过30亿元,吸纳9.8万农村富余劳力进入旅游服务业。为促使农民顺利进入非农产业,该市取消多种针对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限制规定,建立10多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中心,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权利保障等服务。同时,该市每年投入8000多万元,免费培训农民工,三年来培训农民工10万多人,输入9万多人进入二三产业。目前,通过发展临港工业、旅游业,该市已有近20万农民"洗脚"进厂当工人,非农产业年为农民增加收入30亿元,农民从事非农产业人均收入达85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