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800多年前,在今莱山机场内,一夜间飞来了一座小山,当时取名"来山",后因山上草木丛生,遂演变为"莱山",后由此得名建镇建区。
尽管只是一个传说,却表达出人们对这块土地自古以来的期许。如今,这一夙愿已然在莱山人勤劳的双手中破茧而出,变成一颗闪耀着时代光辉的璀璨明珠,崛起在港城烟台的东部。人们亲切地称她---城市新区。
2006年8月8日清晨,记者在海潮的激荡声中沿滨海路进入莱山,第一站便是烟台人所熟知的黄海城市花园。高楼林立,塔松成行,绿茵成片,昔日的樗岚村已经脱胎换骨,处处散发着城市居住社区的现代气息。
"当初谁会想到过上这样的日子?"家住樗园6号楼的樗岚村老支书王玉龄正和邻居王耀庭老人在家里下象棋,窗外抬头可见浩瀚的黄海海面。聊起过去,两位老人感慨良多,"不用说过去,就在六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不起眼的海边渔村,周围除了滩涂就是荒山。" 2001年开始,原来的樗岚村开始拆迁,很快,几十栋高层楼房拔地而起,村民们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过起了城里人"楼上楼下"的惬意生活。不久,黄海社区正式成立,王玉龄也和乡亲们一起,摇身一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这才几年啊,变化真是翻天覆地!"王耀庭老人说。
老人的一声感叹,道出了黄海路街道办事处两万多居民的心声。五年的快速发展,这个17.41平方公里的地方,已经成为集科教、信息、商贸、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多元化的新城区。
这种势头,还在高速延伸。沿滨海路一路向南,过烟台大学校区,远远便看见即将落成的世贸中心大厦高高耸立,南山世纪城工地塔吊成林,和不远处的体育公园及各高校建筑遥相呼应,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现代建筑群。
"这里将在科教、会展、文体等方面聚集起明显的优势,成为烟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一极。但这仅是整个滨海东路城市设计的发端之处。"陪同我们采访的莱山区规划局副局长孙岩松赞叹之余却话锋一转,"一直到养马岛入口处,各类配套设施项目即将上马,整条滨海东路将逐步被赋予'生态'和'生活'的主题,成为集观光旅游、会展服务、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服务业经济带。"指着伸向远处的滨海大道,孙岩松似乎已"成竹在胸":"这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岸线'啊"
每个城市新区的崛起首先源于其"壮实"的"骨架",这便是路,具有强力发展支撑的路。"莱山的路网同样是莱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筋络所在,滨海路只是其中一脉。"莱山区建设局副局长田兴来告诉记者,"十五"以来,莱山区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建成了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和生态绿化、公益服务、文体娱乐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先后建成了滨海路、观海路、山海路北段、港城东大街、机场东路等交通大动脉。"如今,莱山区城市轮廓日渐清晰,城区面貌日臻丰裕,犹如港城烟台在这里孔雀开屏!"田兴来风趣地说。
说话间,我们已踏上宽阔的迎春大街。持久大厦,科技创业大厦,家家悦超市,澳柯玛商贸中心……一座座商务、办公楼宇在眼前依次而过,让人目不暇接,市民三五成群徜徉其间,一派蓬勃的繁华景致。这条曾经"单纯"的清莱路,如今已经成为莱山区标志性的商贸街区。
"即使如此,它目前的发展仍然有其滞后之处。眼下,迎春大街中段改造工程已经启动,不久的将来,它将作为城市新区的商贸中心,与市区'南大街'齐名。"田兴来对于迎春大街的发展构想相当明确:通过强化金融贸易、商务办公、餐饮娱乐等高层次服务功能,增强区域活力和凝聚效应,介入居住与商业服务,将这一地段打造成为集中体现莱山区崭新城市形象的多功能复合社区。
显然,莱山人对迎春大街寄于厚望。"到2010年,通过加快城区融合,莱山区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城市载体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初步建成烟台市行政、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区。"田兴来说。
莱山,对于现代化新城区的执着和塑造,注定要成为聚焦烟台城市发展目光的新视线。 张景亮 张俊海 夏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