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在芝罘区和牟平区交界的版图上,刚刚诞生的莱山区还只是个寂寂无名的地方;
十年后,当人们再度把目光投向这里,莱山已成为黄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
十年艰辛,十年辉煌。勤劳的莱山人用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向世人描绘出一幅精美绚丽的画卷。
外资降落的黄金跑道
258平方公里的莱山区正成为国际资本降落的黄金跑道: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328家,涉及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韩国、日本投资的企业达到200多家。这是莱山实施对外开放战略10年来带来的历史性变化。
1994年12月26日,当莱山区在那片尚在沉睡的土地上举行奠基仪式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经济基础薄弱、自我膨胀能力差。立足于这样严峻现实,莱山区的创业者们确立了"开放兴区"的总体思路,把对外开放放在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地位上,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措施,促进区域经济的规模膨胀。
为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氛围,莱山区提出了"莱山以外都是外"的口号,坚持工作中心下移,集中力量抓招商。他们从强化专业招商体系入手,成立了招商局、大项目招商办公室等专门招商机构,选聘了部分具有博士、硕士、MBA等高学历的专门人才充实招商队伍。截至目前,全区共引进投资额超过500万美元和5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项目130个。
为了推进以商招商,莱山区聘请区内外商担任"招商大使"。日本三荣房屋株式会社社长中岛信义、韩国大韩贸易振兴公社社长吴盈教等10多名国外知名工商界人士组成的"招商大使"团,使莱山区海外招商的触角得到大大延伸。全区60%以上的项目都是由以商招商的形式引进的。
据统计,建区10年以来,莱山共引进外资项目512个,总投资约10亿美元。外贸出口也实现跨越式增长:1994年建区时,外贸出口只有450万美元,去年出口额达到2.48亿美元,在12个县市区中由2000年的第七位迅速上升到2003年的第一位。
引擎轰鸣的园区经济
走进莱山经济开发区,火热的建设场面处处可见。短短几年间,莱山经济开发区已由原来寂寥冷清的乡间旷野,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
要引进好的项目,必须要有好的载体。莱山的决策者认为,园区经济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模式,其相对的独立空间、高效的运作机制、优越的投资经营环境等优势将是推动莱山经济的助推器。2000年6月28日,承载着腾飞梦想的莱山经济开发区应运而生。
在园区建设上,莱山举全区之力,高起点规划建设,大规模投入开发。园区全部按国际化园区标准规划设计,突出"科技、生态、环保"功能,四年来,园区基础设施共投入5.7亿元,园区中心区域达到了"七通一平"。区里还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有经济实力的村(居)和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园区开发标准厂房。
建立园区内高效的行政运行机制,被莱山区视为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内容,他们不仅设立了"排忧解难"专线电话,而且对所有项目实行"全程代理服务"和"保姆式服务",项目进区从签定协议、办理项目开工、生产、经营等各种手续,全部由园区管委"包办",并定期进行跟踪、回访。投资者大到企业的设备进口、产品通关,小到外商租房、子女上学、办理居留手续等,都可以放心地交给园区办理。
如今,外资在莱山经济开发区内集聚,产业集聚效应初显:以三尼电子、东渡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德国塞夫爱科车桥、北方奔驰客车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蓝德空调、杰瑞设备为代表的机电设备产业;以东方海洋、山海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等正成为园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和谐发展的魅力城区
在外地人的眼里,莱山是一座美丽的城区。华灯初上,灵动的现代城市音符跳跃在黄海之滨,霓灯闪烁,流光溢彩。
在莱山人的眼里,莱山是一个充满关爱的城区。无论衣食住行,还是工作生活,政府的服务都十分到位,与百姓心心相通。
在中外客商眼里,莱山是一个"温馨家园"。ISO14001的"绿色名片"不仅使他们纷纷来这里投资设厂,而且把家也安在了这里。
这一切的一切,是莱山区追求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结晶。
建区伊始,莱山在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诸多不和谐不平衡的问题。为此,他们认为,莱山要在环渤海经济圈崭露头角,就必须以大和谐谋求大发展,以大发展促进大和谐,着手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让经济大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也由此而生。
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建区以来,莱山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资金达到30多亿元,用于教育、卫生的投资达到7亿多元。近年来,莱山还对滨海观光路、观海路、迎春大街等重点路段进行绿化上的合理布局。截止目前,全区共建设林地947.39公顷,绿化覆盖率43.82%,人均绿地面积达到了24.68平方米。
社会保障网络体系不断完善。1996年莱山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并实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解决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就业等问题,区里还系统地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将失地农民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鼓励失地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财政对参保群众给予资金补助;鼓励失地居民到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等参加培训,并给予一次500元至800元的就业培训补贴。爱心捐助和社会弱势群体救助工作也成效显著,近年来,莱山共对全区5000多户困难家庭1.6万人及2000多名困难学生实施了救助。
生态城区魅力初现。从2001年开始,莱山区紧紧抓住城市建设重点转移的难得机遇,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全力打造莱山生态城区。2002年顺利通过ISO14001认证,有效地促进了资源的保护,提高了政府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实现了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年弹指一挥间,莱山在发展道路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在未来的岁月中,莱山这座靓丽新城的必将更加璀璨夺目。
十年前,在芝罘区和牟平区交界的版图上,刚刚诞生的莱山区还只是个寂寂无名的地方;
十年后,当人们再度把目光投向这里,莱山已成为黄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
十年艰辛,十年辉煌。勤劳的莱山人用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向世人描绘出一幅精美绚丽的画卷。
外资降落的黄金跑道
258平方公里的莱山区正成为国际资本降落的黄金跑道: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328家,涉及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韩国、日本投资的企业达到200多家。这是莱山实施对外开放战略10年来带来的历史性变化。
1994年12月26日,当莱山区在那片尚在沉睡的土地上举行奠基仪式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经济基础薄弱、自我膨胀能力差。立足于这样严峻现实,莱山区的创业者们确立了"开放兴区"的总体思路,把对外开放放在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地位上,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措施,促进区域经济的规模膨胀。
为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氛围,莱山区提出了"莱山以外都是外"的口号,坚持工作中心下移,集中力量抓招商。他们从强化专业招商体系入手,成立了招商局、大项目招商办公室等专门招商机构,选聘了部分具有博士、硕士、MBA等高学历的专门人才充实招商队伍。截至目前,全区共引进投资额超过500万美元和5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项目130个。
为了推进以商招商,莱山区聘请区内外商担任"招商大使"。日本三荣房屋株式会社社长中岛信义、韩国大韩贸易振兴公社社长吴盈教等10多名国外知名工商界人士组成的"招商大使"团,使莱山区海外招商的触角得到大大延伸。全区60%以上的项目都是由以商招商的形式引进的。
据统计,建区10年以来,莱山共引进外资项目512个,总投资约10亿美元。外贸出口也实现跨越式增长:1994年建区时,外贸出口只有450万美元,去年出口额达到2.48亿美元,在12个县市区中由2000年的第七位迅速上升到2003年的第一位。
引擎轰鸣的园区经济
走进莱山经济开发区,火热的建设场面处处可见。短短几年间,莱山经济开发区已由原来寂寥冷清的乡间旷野,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
要引进好的项目,必须要有好的载体。莱山的决策者认为,园区经济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模式,其相对的独立空间、高效的运作机制、优越的投资经营环境等优势将是推动莱山经济的助推器。2000年6月28日,承载着腾飞梦想的莱山经济开发区应运而生。
在园区建设上,莱山举全区之力,高起点规划建设,大规模投入开发。园区全部按国际化园区标准规划设计,突出"科技、生态、环保"功能,四年来,园区基础设施共投入5.7亿元,园区中心区域达到了"七通一平"。区里还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有经济实力的村(居)和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园区开发标准厂房。
建立园区内高效的行政运行机制,被莱山区视为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内容,他们不仅设立了"排忧解难"专线电话,而且对所有项目实行"全程代理服务"和"保姆式服务",项目进区从签定协议、办理项目开工、生产、经营等各种手续,全部由园区管委"包办",并定期进行跟踪、回访。投资者大到企业的设备进口、产品通关,小到外商租房、子女上学、办理居留手续等,都可以放心地交给园区办理。
如今,外资在莱山经济开发区内集聚,产业集聚效应初显:以三尼电子、东渡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德国塞夫爱科车桥、北方奔驰客车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蓝德空调、杰瑞设备为代表的机电设备产业;以东方海洋、山海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等正成为园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和谐发展的魅力城区
在外地人的眼里,莱山是一座美丽的城区。华灯初上,灵动的现代城市音符跳跃在黄海之滨,霓灯闪烁,流光溢彩。
在莱山人的眼里,莱山是一个充满关爱的城区。无论衣食住行,还是工作生活,政府的服务都十分到位,与百姓心心相通。
在中外客商眼里,莱山是一个"温馨家园"。ISO14001的"绿色名片"不仅使他们纷纷来这里投资设厂,而且把家也安在了这里。
这一切的一切,是莱山区追求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结晶。
建区伊始,莱山在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诸多不和谐不平衡的问题。为此,他们认为,莱山要在环渤海经济圈崭露头角,就必须以大和谐谋求大发展,以大发展促进大和谐,着手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让经济大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也由此而生。
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建区以来,莱山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资金达到30多亿元,用于教育、卫生的投资达到7亿多元。近年来,莱山还对滨海观光路、观海路、迎春大街等重点路段进行绿化上的合理布局。截止目前,全区共建设林地947.39公顷,绿化覆盖率43.82%,人均绿地面积达到了24.68平方米。
社会保障网络体系不断完善。1996年莱山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并实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解决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就业等问题,区里还系统地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将失地农民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鼓励失地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财政对参保群众给予资金补助;鼓励失地居民到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等参加培训,并给予一次500元至800元的就业培训补贴。爱心捐助和社会弱势群体救助工作也成效显著,近年来,莱山共对全区5000多户困难家庭1.6万人及2000多名困难学生实施了救助。
生态城区魅力初现。从2001年开始,莱山区紧紧抓住城市建设重点转移的难得机遇,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全力打造莱山生态城区。2002年顺利通过ISO14001认证,有效地促进了资源的保护,提高了政府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实现了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年弹指一挥间,莱山在发展道路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在未来的岁月中,莱山这座靓丽新城的必将更加璀璨夺目。
(赵巍巍 隋松臣 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