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来自民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据统计全国有360多种曲种,吕剧则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商品文化的冲击下,在电影、电视及互联网等休闲娱乐方式的夹击下,中国传统戏曲受到了巨大的市场影响,烟台吕剧的命运也未能幸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人才短缺,剧团经济状况不景气,演出作品缺乏精品,是阻碍烟台吕剧发展的三大绊脚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要适应市场,就要走产业化道路,只有观众拿钱来买票看你的戏,烟台吕剧才有生存空间。而要吸引观众来看戏,就得有精品、有能够吸引现代观众“胃口”的东西。
任何东西,不创新,它就没有发展前途。吕剧也是一样。50年代,《李二嫂改嫁》掀起了吕剧的高潮,而且广为传唱。但随着吕剧市场的日渐萎缩,如今当人们再提起吕剧时,很难在后期创作中找到像《李二嫂改嫁》那样让人广为传唱的曲段了。21日的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吕剧要振兴发展,关键是创新。但创新不是另起炉灶,它离不开继承。不管在音乐上、表现手法上有多少创新与变化,最主要的是吕剧要“姓吕”。在继承传统东西的同时,然后再大胆地去发展创新。目前东北二人转、四川川剧等剧种已经创新成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在打破了传统内容和形式的束缚同时,不脱离生活和群众。我们也不妨试一试吸收那些老少皆宜的、雅俗共赏的东西,然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吕剧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以适应现代观众的“胃口”。
烟台吕剧近些年一直在尝试探索吕剧的创新之路,排练了一些新编吕剧《荣辱悲歌》、《沧浪》和《海殇》,但收效甚微———市场没有打出去,而且离“国家精品工程”还相差甚远。在近几天的采访中,烟台吕剧界的人士一致认为,烟台吕剧要想走出低谷,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创新。不创新,就没有年轻观众。但同时也担心另一个问题,一旦吕剧改变太大,老年观众会不会又觉得不像吕剧了呢?其次,在创新的同时,还要兼顾专家喜欢,观众喜不喜欢;老年观众喜欢,年轻观众喜不喜欢;适合城市演出,农村有没有市场。面对如此多的问题,继承、发展和创新到底该如何把握?值得我们去探索。把握好三者关系,烟台吕剧才能在探索中前进。李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