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查地图“与众不同”
如果给你一张中国地图,让你在30秒钟的时间内指出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城市的地理位置,相信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就给出答案,但若再让你在30秒的时间内找出柳林、米脂、武功、桑植这四个县的具体位置,恐怕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
在烟台有这样一位老人,在他的地图上,不论你想找哪个国家,哪个城市或者名山、河流、岛屿,都能在30秒的时间内很容易找到。或许你要问了,究竟是怎样神奇的地图能有如此的“特异功能”?细看一张张地图,无非也就是几十条经纬线、几百个字母和排列的整整齐齐的一个个小方格……可就是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却让这位老人付出了10年的时间。
刘阳彬
老人名叫刘阳彬,今年已经80岁高龄了,近日,记者来到奇山中街10号刘大爷的家中,一进门,客厅的墙上就挂着他的杰作——《中国速查地图》和《世界速查地图》。虽然刘阳彬年纪大,可身体却很硬朗,说起话来也干脆利落。记者看到,客厅俨然成了刘大爷的工作室,门旁的写字桌上,一盏台灯、一台笔记本电脑、一把放大镜就是老人工作的全部“家当”;客厅一角的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各种各样的地图和书籍;阳台的柜子上,多年积攒的地图草稿被摞了一层又一层。
为做地图 70岁老人学会用电脑
老人这么大把年纪,为啥对地图“情有独钟”?刘大爷说,自从离休后,每次看电视只要一听到陌生的地名,好奇心使然,自己就非得在地图上找着那个地方,可每次为了找地名他都会花很长的时间。“当时我就在想,我找不到的地方,可能很多人也会跟我一样,从那个时候,我就萌生了设计速查地图的想法。”
1998年,刘阳彬老人开始真正踏上“自制速查地图”之旅。可万事开头难,对于之前从未尝试过、也没有任何经验的老人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以后的日子里,每天搜集查阅资料,认真整理笔记就成了刘大爷必做的功课。
刘阳彬在校对地图
初涉地图时,凡是地图上有的国家、地区,刘阳彬都是用手抄的方式逐个记录在笔记本上,只一年多的时间,老人手里就攒下了有6万多字的手抄本,但因为手写出错率高,而且速度慢,为了能提高地图质量,1998年,老人花了近8000元买了一台电脑,“那时候,家里有电脑的还比较少,8000块对于我们家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不过这毕竟是件好事,所以家里人都很支持”。
家里有了电脑,刘阳彬制作地图的热情就更高了,因为之前有过汉语拼音和英语的基础,所以在电脑上打字对于老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即使是这样,因为年事已高,手指不灵便,一开始,刘阳彬打起字来速度还不是很快,出错也多,“想打字快没有别的技巧,就得勤练,为这,我每天都花很多时间练习,现在的打字速度可比以前快多了。”
首张地图"夭折" 再接再厉终成功
在刘阳彬不懈努力下,2000年3月,他的第一套地图《世界各国国旗、时间、地理位置速查图》出版了,可好景不长,由于这套地图采用的是麦卡托投影法,对一般人实用性并不大,还因只注重了世界时区和国家位置,而忽略了注记更多城市,这些“致命”的弱点让这套速查地图很快“夭折” 了。
首次“试水”失败给刘阳彬带来不小的打击,但在亲人和朋友的鼓励下,同年,刘阳彬认真总结失败经验“重振旗鼓”,继续他的第二套速查地图。
为了让第二套地图更精确,更实用,刘阳彬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他告诉记者,以前查地图最常用的两种索引方法就是数笔画法和单字母法,但两者最大的缺点就是划档太少,最终导致横写地名必须竖直排行的做法,因而浪费大量的索引面积。
速查方法
经过两三年的苦心琢磨,刘阳彬发明出一种“双字母索引法”,取地名的前两个字的汉语拼音字头作为划档的依据,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例如:乌鲁木齐,只取“乌鲁”的拼音大写为Wu和Lu的字头W和L。W为大档,L为大当中的小档。因为两套字母是乘积关系,理论上有529档(26个字母去掉IUV,剩下23个,23×23=529),基本上满足需要。
此外,刘阳彬将地图按原来经纬线划分成400多个小方格,采用坐标原理把纬线当作X轴,把经线当作Y轴,在地图周边上的纬线X轴上标注醒目的红色空心数码,同样把周边经线Y轴上,标注醒目的红色空心拼音字母,构成一个完整坐标系统,然后将每个小方格中的地名,按坐标位置逐个编码,按拼音次序做成地名索引。这样的话每个地名的编码最少两位,最多三位,非常容易记忆,便于检索查找。
因为第二套速查地图增加了一本速查手册,所以成本高且使用不方便,一旦丢失手册便失去了速查功能。为了能改进第二套地图,刘阳彬充分利用地图上的空间,将全部索引排列到地图周围,又把各国时差、英文代码、国家坐标编码,安排在国旗边缘上,这样既不占地方又使用方便。至此,老人花费了10年,终于研制成功了速查地图。
“校对来不得半点马虎”
在刘阳彬老人的家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阳台柜子上那一摞摞校对图。据老人介绍,每一套地图“出炉”前都要经过数遍的校对,每校对一遍就要用掉一张地图,“这么多年都不知道用了多少地图,做了多少遍校对。”记者从校对地图中随便抽出了一张,在这上面密密麻麻数不清的红色标记让人惊讶,老人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校对时留下的,每校对一个地点就要用红笔划去一个地方,以免出现重复或漏掉。
校对时留下的红色标记
“校对可来不得半点马虎,地图出了错,就会误导别人。”为了使每套地图更精确,刘阳彬老人曾自费去北京国际广播电台、民航总局、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搜集校对各国时差和各国英文代码,还辗转临沂、义乌、上海、重庆等地查阅大量资料,几年间,光是路费就花了几万元。
“我乐在其中,有一种成就感”
现在,刘阳彬老人每天清晨4点就起床操作电脑打字或上网查资料,除了吃饭、睡觉,时间几乎都是在电脑前度过,这样的工作强度不要说是一位80岁的老人,就连年轻人都不一定受得住,但老人却依然笑呵呵地说:“做地图有一种成就感,就算累点也不在乎,乐在其中。”
“我做地图不为了挣钱,就是想让更多的人方便。”刘阳彬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虽然老伴和子女现在都很支持,但也很担心我的身体健康,劝我应该好好在家享清福,不必东跑西奔过分操劳,可是我觉着人还是应该活得有意义,一做地图,我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记者 赖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