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右)
烟台大众网12月16日讯 很多烟台人都不会陌生,20多年前一部风靡一时的电影《少林寺》里,不仅走出了当年的“觉远”如今蜚声国际影坛的国际功夫巨星李连杰,而且还走出了当年的“昙宗大师”如今总喜欢被人叫做“忠诚武者”的于海老师。
于海是烟台人,土生土长的芝罘区人,七星螳螂拳的第七代传人。
两年前从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武术总教练的职位退下来后,他成了福州五虎山学校和潮州富丽学校的武术总教练。
今年国庆节期间,62岁的于海回家省亲,探望自己86岁的老母亲,也探望在烟台这片热土上依然为武术事业鼓与呼的“武林”中人。欣闻几个月前,烟台七星螳螂拳武馆成立,于海激动不已。
从银幕上走下来的于海绝对可以称得上“人老心不老”,接受采访的一两个小时间,爽朗的笑声之外,精神矍铄,眉宇间英武之气尽显。
“别叫我前辈,别叫我大师,叫我于海老师就行了。”
于海自小因体弱多病而习武,师从七星螳螂拳一代宗师林景山。16岁时,他成为山东省武术队首批队员,19岁时便在全国比赛中将全能冠军、螳螂拳冠军、剑术冠军等记在自己名下,并由此开始多次随国家出访团到美国等国外进行表演。1980年,38岁的于海出演《少林寺》,他的角色是在少林寺历史上颇有威望的武僧师傅昙宗大师。1982年,《少林寺》在国内公映后,除“觉远和尚”李连杰名声大振外,“昙宗大师”于海也随之叫响武坛。
此后20年间,于海在武术教练之余,平均每年接拍一部戏。
尽管声名远播,于海却依旧保留着武学大家的涵养和风度,无论是对普通观众还是自己身边的学生、徒弟、朋友们,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一切。经常有人一见面就向他抱拳问候“大师”、“前辈”或者“于老”,但他总是很认真地帮别人“改口”:“我不是什么大师,我也没有老朽不堪,你们叫我于海老师就行……”在与我的交谈中,他甚至几次称呼我为“老师”,在他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老师”。
“我不是演员,我是一名比较忠诚的武术工作者。”
与武术结缘50多年,于海对武学自有见解。
尽管已经接拍了二十多部电影、电视剧,但于海却始终否认自己是一名演员,“我不是演艺圈里的人,我是从事武术事业的。演戏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武术才是我的毕生追求。”
于海说,“即使因《少林寺》成名以来,我的生活仍然是以武术教学为主,我自认我是一名比较忠诚的武术工作者。”他从来不愿意以“武术名家”、“名宿”自居,所以,他刻意选择了“武术工作者”这样的字眼。
几十年来,于海先后接到众多广告商的邀请,但他却从来没有接拍过一个广告。“我不了解他们的产品,我怕骗人,我不愿意借自己的名声去赚这样的钱。”
在他眼里,武术不光可以强身健体,更可以让人“修心养性、修身养神”,可以让人“德艺双修”、“身心合一”。“真希望武术能走进奥运会。”武术是一门学问。
“我是李连杰的客师,陪完李连杰又陪了吴京。”
从《少林寺》开始,于海与李连杰多次合作,在戏中,于海常常担任李连杰的师傅或者师叔,而在生活中,于海也是李连杰的“客师”。于海见证了李连杰从一名全国武术冠军到功夫巨星的历程。
所谓“客师”,只是因为于海并不是李连杰的启蒙老师,当年只有十几岁的李连杰还在北京武术队集训时,于海就曾在那里担任指导、教练,而后来的几次电影合作中,于海依然担当着指导的角色。
《少林寺》之后,于海与李连杰又合作了《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等,以及直到今天仍在热播的《太极张三丰》。《太极张三丰》是李连杰在香港的影视公司投拍的,于海的戏并不多,但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为李连杰设计片中的“太极拳”动作,片中张君宝在水中打拳的招数等均出自于海之手。
1993年以后,随着李连杰到好莱坞打拼,两人没再合作。于海又开始“陪伴”另一名“功夫小子”吴京不断成长。从1995年吴京的第一部电影《功夫小子闯情关》开始,几年间他们合作了三部很火的电视剧《太极宗师》、《新少林寺》、《少林武王》。吴京以全国武术冠军、李连杰的师弟身份进入演艺圈,到如今红透大江南北,于海更是了然如胸。
这就是我所见到的“于海老师”。
于海笑笑:“我才六十来岁,正当壮年!” 李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