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山东省莱阳县赵家瞳人士赵珠,从小攻文习武。文才横溢,武技超人,文科会试得中进士,彼放到陕西省溶化县任县令。其妹嫁王郎为妻。王郎见赵珠从小攻文刁武,出类拔萃,便把螳螂拳传授给他也。当时,社会上武风败坏,王郎不满于世,决心不再传人。无耐,赵珠就将拳术带回了莱阳老家。从此螳蜘拳在陕西淳化县一带灭迹。后来,赵珠又吸取了“崩补”和“八肘”及其它拳种的精华加以变化,遵循着螳螂拳的劲路特点,编创了“乱截”。乱截之名就是从“截”取他拳之招而得(后人称他为“乱接“或“拦接”是不正确的)。
一年深秋,有一盗贼高成病危在山东莱阳县小赤山一借野外。李秉霄把高成救到家中。李秉霄以从小习医的高深医术,亲自配药医治。高成病愈后为了报恩,在李家住了一年,将自己的武技传给了秉霄(高成学的哪家功夫,虫无记战)。从此,李秉霄也踏入了武行之门。
明朝灭亡,赵珠回原籍。李秉宵也弃医习武,拜赵珠为师。赵珠见他品德高尚,便苦心传授,使秉霄成为一代螳螂拳大师。李秉霄晚年又摘取了“崩补”、“八肘”、“乱截”和高成投给他技艺中的要招,博采众艺之长,编刨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的精华,过去历代拳师是不轻易传授给他人的。
李秉霄家,有一放牛娃是海阳县榆山夼村人的梁学香。他长大以后给李家看树林,成了李家的忠实长工。他从小聪明好学,李秉宵夜间练功,他就夜夜在身边伺候,并暗暗偷学了技法;李睡了之后,他再偷偷去练,经常通置达旦。李秉宵发现了很受感动,收他为徒,亲授其艺。后来,梁学香也成一代螳螂拳宗师。
这期间,山东莱阳县黄金沟人姜化龙,使用地功拳,比武败在他人手下,深感艺功不足.他得知梁学香武艺高超后,拜其为师,苦练螳螂拳,艺成后到烟台教拳。当时,同县赵格庄的宋子德住在烟台,是烟台很有权势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称他宋二爷。宋二爷好武,慕名拜姜化龙门下学艺。莱阳县由格庄还有一位罗汉拳和地功拳名师李丹伯(字仲祥),也在烟台教拳。这二个人同是武林名手,通过交往。拜为结义弟兄兄,李丹伯为长,姜化龙为次,宋子德为三,以后三人亲如手足。姜化龙传艺于宋子德,毫无保留;李丹伯和姜化龙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如姜化龙“摘要”中的“翻车”、“一肋遮半身”、“辘轳锤”等几十个招法,都足吸取了李丹伯的要招后,他又单独创编了一套“地功拳“,后人称为“第七段摘要”。这时,螳螂拳学的内容和招法也走上了最高阶段。姜化龙在烟台共住了八年,他见宋子德功满艺成,便辞别了李、宋二人,回到了原籍。
姜化龙回乡后便设场教学。李丹伯的侄儿李坤山拜姜化龙为师。宋子德回乡后也设场教拳。莱阳县崔疃的王玉山和诸陆村的崔寿山,先后也都拜在宋子德门下。以后,姜化龙和宋子德台场同教。李、王、崔在二位严师的指导下,完整地把螳螂继承下来,苦练十余年,功达炉火纯青。三人为了取人之长,又到处访友,都从未遇到过敌手。
李坤山从小喜爱大枪,曾练过“狮子个不离母”。此枪法没有套路,只是些实战的单枪法。后来,他把螳螂拳的特点融到了此枪之中,使此枪神出鬼没,在搏斗中能点得对方“指头红”。即朝对方前额正中一刺,让他微微出血而不伤着;能招对方的扣子全部挑下而不被亲觉。1933年全国举行擂台赛,明令…“打死无沦,发灵枢归返原籍”,艺弱者不敢登台。李坤山和王玉山都参加了比赛。李坤山使用了“凤凰三点头”、“红娘子叫门”和“底漏枪”等枪法,夺得了大枪的冠军,拿到金盾。南京和一些外地报纸登载;“……李坤山的大拾使人眼花缭乱,躲闪不及,真神枪也。”设擂台考赠他一块金牌医,上写“一支干戈晨东洋,半世英雄传大枪”王玉山的铁拳如暴风骤雨,他用“一肘遮半身”、“翻车”、“辘轳锤”等招法,打得对方无法招架、躲闪,几局过后亦大获全胜。从此,莱阳、阳的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三出”成展全国,名扬天下。
山东莱阳是胶东地区螳螂拳的重要流传之一,周边地区有不少太极梅花、六合、七星螳螂拳的高手,民国时期有在全国比较出名的“莱阳三山”等高手。武术表演家于海(《少林寺》《太极宗师》等扮演角色)亦从师于莱阳。我的临村黄金沟就是螳螂拳大师姜化龙的出生地。据我祖父讲,姜化龙的功夫很好,一个人蹲在门槛上,在脖子上套上绳子,两头各3个人拉动,他还能吃下一个火烧。并且,他还会点“小儿科”,并给我爷爷治过病。但是此人胆气特少,天黑了,离我们村5里地,也不敢回家,还要我们村不会功夫的把他送回家。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吧?。听我爷爷说他在东北开过武馆,可惜让人给踢了场子,后来又回老家找人给摆平了。另一个我们本镇上的高手“三山”之一的崔寿山,据说这老爷子八十余岁,村里来了戏班子,还能上台打两个倒跟头,可见其功底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