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的教学生涯,始终保持一颗“大爱、无私”的心,始终把责任扛在肩头,大度施与,收获着忙碌的愉悦。这就是莱州一中政治老师兼班主任周育玲。
“学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这是周老师从教27年的亲身体会,也是她工作的座右铭。“任何时候,只要我的学生在校,我就没有休息日。”每天早上五点半赶到学校,陪学生做早操,晚上11:00检查完宿舍,看着学生睡下再回家。周老师的这个习惯从未改变。
为了能给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们更多的亲情,每周她都会在学生公寓留宿两夜,每次考试前都连续一个月与学生吃住在一起,化解他们的心理负担,鼓励学生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考试。老家是栖霞的学生王超,到莱州一中插班复习,入学不久,家里人就横遭车祸,姐姐当场死亡,爸爸身体多处骨折,妈妈脑神经受到严重刺激。听到噩耗后,王超在痛苦中不能自拔。正是周老师母亲般的关爱陪他走过了艰难的两个月,渐渐摆脱了痛苦的王超才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最终以全省第57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教学生一年,为学生想十年”。周育龄不仅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班上的某个学生因为上网成瘾,一度学习成绩下降,在周老师的关爱下,这名同学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刻苦,成绩上升,当年就考上了青岛大学。
“做学生忠实的服务者”,这是她担任多年班主任的又一感悟。周老师告诉记者,“每年入学的第一个班会,我总会让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班主任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警察!是老板!是监视者!’有的学生回答。但我觉着,老师是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的服务者。”27年的教学生活,她已记不清有多少学生到自己家里住过,多少学生在她的鼓励下重新振奋精神,考取了理想的院校。许多家长们说:“把孩子送到周老师班里,我们当家长的放心!”
身为政治老师的周育玲一直注重“身教重于言教”。27年来,每接手一届学生,她都会郑重向学生承诺:“请同学们都来审视我,看看我是否有一堂课准备的不充分,如果有不认真的情况,你们可以炒老师的鱿鱼!如果你们认为老师是认真的,那么你们就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课堂,学习。”在她的影响下,学生们懂得了如何珍惜课堂,懂得了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她不断的创新,总结出不少诸如“启发式”授课,“分层次”教学等这样好的教学方法,很多年轻教师看到她整天在那里专心致志地研究课堂教学,经常关心地问:“教了这么多年的学,教材应该很熟了,怎么还花这么多时间备课、研究啊?”但她深知,教材虽然熟悉,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每一届学生高考的得失,思考每一届学生的考情、学情,琢磨如何让更多的学生用更少的时间扎实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率’,这是我一辈子也研究不完的大课题。”周老师说。
2001年以来,随着莱州一中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学校新调进很多年轻教师。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教学岗位,周育龄一方面主动邀请他们听自己的课,还悉心指导他们集体备课。每次的教研活动结束后,她都会把要点和精髓总结出来,分发给大家。有人不解地问:“这么多年的宝贝都抖出来,不怕把看家的本事给露了?”周老师却笑笑说:“哪里有什么看家本领,当年我年轻的时候是老教师们手把手的教我,是他们用言传身教告诉我,传帮带是责任,教育事业的兴盛靠的是群策群力,一支独秀不是真正的春天!”在她的带动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不再为生活琐事斤斤计较,也不再为学术争论而心存尴尬,融合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里,先后有十几名青年教师成长为高三文科教学骨干。
正是周老师这样的工作态度和作风,2001年以来,她任教的班级有21人考入北大、清华,5人成为烟台市文科状元,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摘取山东省文科状元的桂冠,班级高考优生数量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首榜本科上线连续5年“满堂红”。
周老师说:“回味27年从教生涯收获的点点滴滴的欣慰与快乐,盘点27年教育人生摘取的大大小小的荣誉与奖励,我感到非常幸福,今后,我将继续用心去关爱学生,用心去传授知识,在三尺讲台上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