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企业文化建设巡礼⒁
兖矿集团:努力打造“四位一体”企业文化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英民

山东省企业文化建设巡礼采访团采访兖矿集团

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有效发展,和谐发展

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矿长李佃平

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矿长李佃平介绍兴隆鼎文化体系

采访团一行参观兴隆文化厅

采访团一行参观兴隆鼎

兴隆鼎

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安全文化中心

带着感情下井,肩负责任上岗

安全以人为本,安全是我的责任

以文化创新凝聚发展力量

兴隆鼎安全理念的三大要素

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调度控制指挥中心

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下井等候区

人工呼吸器

拓展训练基地
在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矗立着一座去年底煤矿投产25周年时建成的兴隆鼎。兴隆鼎用青铜铸造,鼎高3.9m,寓意该矿安全文化“行为、状态、责任”3大要素和“教育先导、培训塑人、规范养成、动态稳定、静态预控、环境和谐、管理精细、执行到位、群防严密”9个体系;三足和圆腹环周,分别用钟鼎文体铸以“行为、状态、责任”和“平安、幸福、吉祥”字样,以寄托对安全生产一言九鼎的承诺和企盼,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希冀。兴隆鼎作为载体,体现矿井所承载的诚信、责任和对安全的承诺。立兴隆之鼎,就是把安全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就是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彰显人文、安全发展。“兴隆鼎”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是兖矿集团安全文化的缩影。在9月27日召开的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兖矿集团总经理王信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
多年来,兖矿集团充分发挥地处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文化资源优势,努力打造以安全文化、管理文化、廉洁文化、美德文化为主体的“四位一体”企业文化建设。
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强化教育提素质。多年来,兖矿集团围绕建设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构建一个安全文化体系,强化三个责任,突出三项教育培训,实施“三化”管理。
构建一个安全文化体系,即构建“三为、六预”安全文化体系。提炼出“珍爱生命,享受健康生活”的安全核心理念,构建了“三为、六预”安全文化体系。“三为”即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天、预防为主,“六预”即构筑“预教、预测、预想、预报、预警、预防”递进式、立体化事故隐患预防体系,推动安全管理向高层次的文化管理转变。强化“三个主体”责任,即明确企业安全生产主体、管理人员管理主体、职工执行主体责任。健全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部门业务保安责任制、工人岗位责任制,严格实行安全目标管理,逐级下达安全考核指标,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突出三项教育培训,即突出亲情化、人文化教育,突出全员强制性安全轮训,突出岗位技能培训。平均每年培训员工达6万人次,重要生产岗位工人100%持证上岗。
推行准军事化、市场化和精细化管理,构建“精严细实”的管理文化。牢固树立“资产要有收益、投资要有回报、经营不得亏损、流失追究责任”的经营原则,全面实施准军事化、精细化、内部市场化、企业文化“四化”管理。全面实施准军事化管理,用军队的纪律和军人素质来搞好安全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覆盖安全生产全过程的各岗位、工种的管理行为规范和作业行为规范,做到岗岗有标准、人人有规范、处处有监督、事事有考核。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兖矿集团被中质协评为“全国卓越绩效先进企业”。按照“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加强环保工作,获“山东省环境保护先进企业”荣誉称号,连续七年被评为山东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企业。
树勤政之风、筑廉洁之企,构建风正气顺心齐的廉政文化。按照“培育廉政理念、规范廉政行为、营造廉政环境、构建廉政体系”的工作思路,确立了“教育先行、重在建设,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循序渐进、稳步提升,合力推动、齐抓共管”的32字方针。用“清廉是和谐之本”、“威信来自勤廉”、“和谐源于正气”等廉政文化理念教育引导职工,努力形成一个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人人崇廉的良好社会风气。
发挥儒家文化优势,构建以“公忠、人本、廉勤、德贤、礼仪、孝睦”为主要内容的美德文化。从“公忠、人本、廉勤、德贤、礼仪、孝睦”六个方面,教育引导广大职工群众热爱祖国、忠诚企业,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廉洁勤政、创业拼搏,践行“三德”、见贤思齐,遵纪守章、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和睦。以“四进、四出”为载体,使美德文化进机关、进区队、进学校、进社区家庭,保证教育实践活动出实效、出机制、出经验、出典型。
安全文化撑起一方晴空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英民对记者说:“安全为天。兖矿集团的这片‘天’,是晴朗的天!把人的不安全问题解决好了,95%以上的安全问题就解决了。兖矿集团严落实领导分工负责制、部门业务保安责任制和职工岗位安全责任制,层层明确安全主体责任,形成责权清晰的安全责任体系。实施全过程安全控制体系。超前分析现场存在的苗头问题、指向行为造成的后果,做到洞察事故征兆,及时抓住动态生产过程中影响安全的人和事,预防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岗位责任制教育和安全生产业务培训,加强作业现场精细化管理,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促进煤炭生产由‘采掘面多、设备多、人员多’向‘采区布局合理、生产工艺先进、装备精良适用、队伍精干高效’转变。”
2006年,兖矿集团将煤炭生产工业百万顿死亡率控制在0.15以内。下半年,实现了全局安全生产,连续生产187天杜绝重伤以上人身事故,安全产煤1922万吨。2007年上半年,兖矿集团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24天,本部8对矿井中有7对矿井安全生产超过一周年。兴隆庄煤矿实现连续安全生产2231天。
兖矿集团是以煤炭、煤化工、煤电铝为主导产业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全国10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120家企业集团试点单位。截至2006年末,总资产519.41亿元,职工10万人。兖矿集团控股子公司——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煤炭行业第一个同时在境内外发行股票并实现纽约、香港、上海三地成功上市的企业。
矿区开发建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兖矿集团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据国家统计局《2006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公布的排序,兖矿集团销售收入居全国企业第87位,纳税居全国百强第31位。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313.11亿元,利税总额73.39亿元。兖矿集团已取得15个井田的探矿权,拥有煤炭地质储量105.72亿吨,可采储量43.13亿吨。今年上半年兖矿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完成利润15.56亿元。 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兖矿集团的安全生产工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全国《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三周年座谈会上,兖矿集团作为惟一的企业代表,作了典型经验介绍。2006年,全国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兖矿集团召开,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高度评价兖矿的安全管理工作,认为“兖矿是国有煤矿安全生产的先行和标兵。”
兖矿集团已经成为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一面旗帜。安全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培训相结合,“安全为天”思想深入人心,全员安全意识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大力实施“五个一”安全教育工程。在各生产矿井,用图片、音像、牌板等方式,精心构筑并形成了从井口到井下运输大巷为主的安全教育“一条龙”,以地面工业广场、生活区街道为主的安全教育“一条街”,以广播、电视、板报为主的安全教育“一阵地”,以采掘头面为主的安全教育“一条线”,以区队活动室和会议室为主的“一园地”,营造了安全生产的浓厚氛围。
精心培育安全文化。根据长期安全工作的实践,兖矿集团总结、提炼、形成了具有兖矿特色的“三为、六预”、“118安全文化体系”、“兴隆鼎安全文化”等丰富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文化内涵。由此,建立起覆盖安全生产全过程的各岗位、工种的管理行为规范和作业行为规范,做到岗岗有标准、人人有规范、处处有监督、事事有考核,确保把安全理念渗透到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和全要素,使职工切实从“要我安全”转向“我要安全”。
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强化职工安全技能和业务培训,增强职工联保互保和自主保安能力。依照《安全生产法》,建立了26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健全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部门业务保安责任制、工人岗位责任制,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基层、现场和每一名干部职工。严格实行安全目标管理,从集团公司、专业公司、矿处到区队,逐级下达安全考核指标,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量化考核、严格奖惩的安全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安全工作奖惩力度,建立安全风险抵押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保证了安全管理制度和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实施全员普法教育,实施亲情化、人性化教育,实行岗前培训、岗位深化、动态考核、不合格者下岗培训制度,平均每年培训职工6万人次。 创新安全管理模式,严格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安全工作境界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兖矿集团党政一班人在深刻认识、深入分析安全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的情况下,在认真总结、借鉴吸取近年来安全生产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系统科学的安全管理新模式,形成了“安全第一、质量第二、生产第三”的安全生产新方针,真正把“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不生产”的思想落到实处。
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坚持“三不定”全动态检查方式,精心策划检查内容,严格落实检查责任,采取各专业交叉联合方式,经常性开展各级各类各种形式的互检、抽检、巡检等安全检查,有力消除了事故隐患。2005年查出问题1500余条,当场停止作业48处,挂红牌14个,黄牌15个,处理责任人近百名。特别是,坚持了“谁主管,谁负责,谁落实”的原则,严格落实领导分工负责制,严格考核,重奖重罚,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干部的安全管理意识。
深化质量标准化建设和“双基”建设,确保矿井长治久安。先后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培训暂行规定》等20余条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深入推进“精品工程”建设,全面深入推行精细化管理,突出工序控制和质量管理,坚持从设计到施工,从地面到井下,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地点、每个岗位都有详细的作业标准和要求,确保不留死角,精益求精。
明确班组长安全责任,强化基层安监队伍建设。明确了班组中正班长抓安全、副班长抓生产的分工责任,将井下工班长的岗位津贴从原来的每班0.8元调整为每班15元,大大增强了基层工班长的安全责任意识。定期开展安监员思想作风和纪律整顿,对安监员执行绩效浮动工资制,将他们的收入与承包片区的安全、质量挂钩,同时将安监员的岗位津贴调整为与一线工班长相同,有力地调动了安监员抓安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6年,兖矿集团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新组建安全管理机构4个,完善领导分工责任制、部门业务保安责任制和岗位安全责任制130余项。实行领导干部效益年薪安全一票否决和“433”结构工资制,对安全工作重奖重罚。严格事故责任追究,对96名事故责任人公开严肃处理。强化安全“双基”建设,健全完善各类安全管理制度15项,组织4万多名职工参加强制性安全轮训。落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排查各类安全隐患276项,治理完成152项。加强各级安监队伍建设,充实专职安监员292名。创新区队班组管理体制机制,推广“手指口述”安全管理法,提高了区队班组管理水平和干部职工的安全执行力。 开展“科技兴安”工程
兖矿集团大力开展“科技兴安”工程,加大安全投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安全生产的“硬件”保障进一步强化。“十五”以来,累计投入维简资金51.08亿元,生产安全费用9.84亿元,科技研发资金22.1亿元,上马一批先进适用的生产装备,取得了432项重点科技成果,提高了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装备了3000台套先进综机设备,承担国家“十五”攻关项目12个,形成了国内能力最大、性能最好、安全可靠的综采成套装备、工艺和安全保障体系。
着眼解决厚煤层分层开采用人多、效率低、安全生产难度大的问题,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采放顶煤技术,变分层开采为一次开采,矿井采煤工作面由4—5个减少到1—2个,生产辅助人员减少60%,推动了煤炭生产的大型化、集约化、现代化。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实现了矿井生产集中高效、安全可靠的目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兖矿集团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100%,其中综采机械化程度95.86%,综掘机械化程度67.11%。综采矿井全部建成行业特级高产高效矿井,3个综采队达到年产600万吨以上水平,综采单产连续11年保持行业先进水平。
强化安全防控技术的研发应用。一是开展煤巷隐蔽火源点探测、煤炭自燃特性早期预报、氮气防灭火等技术研究,开发出多种新型防灭火充填材料及装备,“煤巷煤炭自燃隐蔽火源点红外探测技术”等4项技术获得澳大利亚专利。二是设立“兖州矿区数字遥测矿震监测台网”,组织矿震机理分析研究和厚煤层矿井煤岩冲击倾向性鉴定,加强矿震(冲击地压)危险区永久封闭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确保了构造复杂区、应力集中区的安全掘进与回采。三是开展“瓦斯赋存规律和治理技术研究”,实现了煤矿瓦斯智能巡检检测。四是成功研制采煤工作面高效喷雾降尘系统及装置,实施工作面超前动压区注水技术研究,降尘效率达到95%以上。五是应用瞬变电磁法、音频电透视等探测技术,开展采空区积水、顶底板承压水超前探放技术研究,提高了预测预报精度。
利用信息化提升和改造传统工业。完成各生产矿井的主井电控系统数字化改造、提升系统增容改造和主皮带增速改造,实现了提升系统数字化、供电系统综合自动化、运输系统集控化。投资1.5亿元,以集中监测、集中控制、集中指挥为目标,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集语音、数据和视频“三网合一”的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实现了集团公司内部八对生产矿井的联网。普遍建成束管监测系统、瓦斯超限断电报警系统、注浆注氮防灭火系统、综采工作面压力监测系统,做到了对安全生产工况环境的全面、实时、有效监控,提高了矿井防抗灾能力。开发建成语音、数据、视频“三网合一”的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提高了矿井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兖矿集团还研发成功世界上第一套两柱掩护式放顶煤支架,与DBT公司签订了有限使用权转让合同,是我国首次向发达国家输出采矿技术。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英民对记者说:“为加快建设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国际化的企业集团,兖矿集团编制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实现以下目标:煤炭生产经营规模1亿吨;甲醇400万吨;焦炭200万吨,煤制油200万吨,化肥200万吨,铝锭20万吨;总投资600亿元,销售收入600亿元,醋酸60万吨,烯烃60万吨;发电300亿度,醋酸乙烯30万吨,聚丙烯30万吨,可纺沥青3万吨;实现利税130亿元;全面建成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小康矿区。”记者 余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