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讯 大山深处有人家。1月17日,数九寒天,在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东路家村低保户李自成家的新房里,记者看到,全家人正围坐在火炉边吃午饭。聊起眼下的“暖日子”,李自成把筷子一撂,打开了话匣子:“俺家里穷,十几年盖不起新房。这不,去年政府帮俺盖起了4间新瓦屋,天冷了,又把炉子和煤送上了门!” 每一次救助都是“雪中送炭”,及时而有效,这源于区里对李自成境况的熟知,而背后全靠历城区阳光民生救助信息系统的支撑。 区委书记李胜利介绍说,近几年,全区在改善民生、救助困难群众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自2009年初起,区里搭建起阳光民生救助服务平台,平台包括区救助中心,街镇(部门)服务站,村居服务点三级网络,并依托平台构建困难群众、救助成果信息数据库,实施开展具体救助。 打开数据库,全区城乡低保、残疾人、特困职工等各类困难群众1.9万户、4.3万人的信息和救助情况,一目了然。2009年,全区已救助各类困难群众15万人次,投入资金5000万元。同时,系统还通过对困难群众基本信息和救助成果信息的分类建档、综合分析评估,分类排列出贫困指数和需救助指数,自动生成、自动升降、自动提示。这样,对每一个纳入系统的“李自成”的家境,相关部门都能做到了如指掌,有针对性地开展施救。 救助平台、信息系统只是历城区阳光民生救助体系“五个一”中的一部分。另外还包括建立社会救助保障制度,整合5大类20多项常规救助保障制度,统一纳入救助体系,形成联动机制;开通救助服务热线“89012345”,为救助诉求开通绿色通道;为应对天灾人祸造成的突发性生产、生活等灾害,设立一个200万元的应急救助基金。多措并举,构成了历城区完整的“阳光民生”救助体系。 条条框框里装的是不是“花架子”?随着采访的深入,历城“阳光民生”救助系统的科学有效逐渐显现出来,所有救助都以信息平台为引导,变多头管理为一头统抓,实现了救助由分散向统筹、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过去逢年过节敲锣打鼓访贫问苦,如今,救助活动在日常就已悄悄完成。2009年,全区仅“难有所济”一项,就救助了因火灾、车祸、生产性事故等突发性意外事件困难的百姓121例。 李海燕 杨润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