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是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态的反映和表征
那些技术含量低、规模不经济,只会依靠挤压劳动者待遇来实现投资回笼的企业,在这新一轮的“民工荒”中,即将被淘汰出局
春节刚过,又到招工时。尽管仍有大批外来工涌向珠三角,但数量已经在逐步减少,尤其是今年春节后,外来务工人员缺口明显在增大,广州、东莞等地一些工厂出现了招不到工人无法开工的情况。相反,上海等长三角城市的外来务工者却在逐步增加。
又是“民工荒”,昔日的“淘金天堂”珠三角缘何失去招工优势呢?诚然,“民工荒”的背后,是农民工在“用脚投票”,他们以离开的方式抗议城市对他们的就业歧视,正如有人所言,“民工荒”实质是一种“权利荒”。但是,珠三角“民工荒”的存在,远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更是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和当下区域经济发展形态的反映和表征。
二十多年来,珠三角大多数企业仍处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投入进行低附加值的加工生产阶段”,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也是某些地方政府眼中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必将上升,珠三角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快到尽头。那些技术含量低、规模不经济,只会依靠挤压劳动者待遇来实现投资回笼的企业,在这新一轮的“民工荒”中,即将被淘汰出局。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形势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除珠三角以外,长三角、环渤海地区都在迅速发展。2006年,江苏和山东两省的GDP总量增幅分列全国第一、第二位。在这一轮竞争中,珠三角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与珠三角“民工荒”相对应的,是长三角的“民工潮”。有数据显示,2005年,在全国最大的民工输出地阜阳,春节期间发送旅客约149.3万人次,其中上海方向61.4万,同比增长14.9%,杭州方向19万人,同比增长24%,而广东方向仅27.4万人,同比下降20%。当一拨一拨农民工乘上火车、汽车涌向上海、南京、无锡、昆山、杭州、温州、宁波等地的时候,珠三角,你是不是该醒醒了?
某报道中,记者举的一个例子发人深省,“同为全国消费最高的两个城市,上海给工人的底薪是810元/月,深圳只有690元/月,上海一般还包吃住,深圳则只包住不包吃”。这就是差距,不得不承认,在某种程度上,长三角地区比珠三角更注重人力资本的价值,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也要好于珠三角。有调查显示,长三角城市的企业新员工工资比全国平均数高8.5%,而东莞地区则比平均数低了16.8%。
珠三角的“民工荒”也使我们认识到,某一国或某一地区所拥有的某种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不是永恒的,就像劳动力一样,其价格必然会随着经济的成长而上涨,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到这一点,珠三角就应该未雨绸缪,尽早通过政策激励来逐步完成农民工待遇的提高和企业产业的升级或转移,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从长远来看,目前企业所承受的成本增加之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