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莱州4月16日讯(记者吴修安通讯员田良学信序峰)莱州市连年实施人工增殖放流,不仅培育了“海上牧场”,而且对恢复莱州湾海洋渔业资源也发挥了良好的效应。在近几年渤海湾许多海域屡发赤潮的情况下,莱州湾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海洋资源逐渐恢复了勃勃生机。
莱州市有108公里长的海岸线,15米等深线浅海面积150万亩,海域辽阔,水质肥沃。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海蜇、对虾等自然渔业资源逐年衰退,海蜇产量连年下降,严重影响了渔民的捕捞收入。
自1994年开始,莱州市成功进行了海蜇、日本车虾、三疣梭子蟹等产品的海上人工增殖放流,十多年来累计投入资金800多万元,放流海蜇苗5.64亿只,日本对虾1.5亿只,梭子蟹314.7万只,回捕产值达2亿多元。
省捕捞生产管理站和黄海水产研究所回捕跟踪调查数据表明,人工增殖海蜇回捕率在1.12%-3.32%之间,日本车虾回捕率在8%-10%之间,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50和1:10。人工增殖放流促进了海洋水产资源量的回升,大大地增加了渔民的收入,而且带动了水产种苗的生产及市场、产品加工和外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它使正在衰退的渔业资源得到补充,并有望最终得以恢复。
据了解,目前莱州市工厂化养鱼面积已达65万平方米,年实现经济效益3亿元,培育的大菱鲆苗种1500万尾,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为了解决地下海水日益减少带来的困境,莱州市明波水产公司建立了莱州市第一套全循环水养殖系统,系统包括生物净化、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高效过滤、冷热交换、纯氧供给和电脑自动检测水质等装置,每天只需要补充新鲜海水10%左右,水质指标就能完全达到养殖鱼类的要求,这不但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而且降低了电费消耗,节约了50%的地下海水资源,为工厂化养鱼带来了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