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修建村委办公室及各类配套活动室

新修建文化广场、硬化村内大街

张英军与村民一起修建管道
大众网莱州12月13日讯 (通讯员 王玮 记者 徐雨梅) “张书记到俺村不到一年,可帮助村里面搞了不少建设,新建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硬化道路、文化大院……”村组织书记邵学明激动地说。
“真是做梦也没想到,俺们这些泥腿子上坡种地也能走上水泥道。”田间路刚硬化好,村里几个老人迫不及待地凑到一起,用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来了个“乡村游”,一路说说笑笑,乐得合不拢嘴。
“感谢市委给我们派来个好书记……”走进邵家村的大街小巷,听到的是群众发自内心的称赞,看到的是群众的幸福喜上眉梢。村民们所说的“好书记”,就是莱州市国土资源局驿道国土所选派到虎头崖镇邵家村任 “第一书记”的张英军。
吃透村情,甘当村民“小学生”
怎样当好第一书记?张英军心里没个底。2018年2月,接到通知,组织安排他到虎头崖镇邵家村任 “第一书记”。进村前,他抓紧岗前培训的时间,认真学习研究了中央及各级有关第一书记的要求和中组部编写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案例——第一书记》,向干过“第一书记”的同志“取经”。
“到了邵家村,我就是邵家村的人。”张英军在与村干部第一次见面会上说,“我的第一任务就是抓紧熟悉村情。”几个月下来,他走遍了全村121户村民,“家里有几口人、生活过得怎么样、主要收入是什么、对村支部有什么要求……”他都一一记录,很快就有了一本明白账:村里道路全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坑洼土路,村委办公室还是70年代老屋,村内没有一处活动场所,水利条件差,人均旱涝保收田仅0.3亩,村集体零产业,账上只有几千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3户22人……是烟台市级扶贫工作重点村。
怎样脱贫致富?村干部心里也没底,村民们大多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为此,他主动上门找老党员、老村干部了解情况,和村干部们促膝谈心,一起对村庄整体情况进行现场踏勘。通过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贫困户代表会等形式,虚心向干部群众请教,确定了从增强党支部组织力入手,从村民最关心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开始做起,“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的工作思路。
着眼长远,建强“战斗堡垒”
脱贫致富,关键靠支部。张英军刚到邵家村的时候,村级党组织办公活动场所不达标,“三会一课”流于形式、党员意识不强,说到底是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强。
针对活动场所老旧问题,张英军向市国土资源局领导汇报请求支持,先期争取捐助价值2.7万元的办公座椅、电脑,基本保证了党员活动的开展。紧接着又投资13万元,配套新建村委办公室、便民服务室、党员活动室8间,120平方米,利用上级扶贫资金10万元,新建一处文化广场,党员活动有去处,村民娱乐有场地,群众办事一条龙。针对党员学习意识不强的问题,张英军带领村党支部领一班人,以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健全党的组织生活,规范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通过建立微信群、“一对一帮学”等形式,解决流动党员、老党员学习难的问题,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精气神。
“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有多大劲就出多大力。”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听说村里硬化街道,全体党员奔走相告,带上大?、铁锨到村委请战,路铺好了,党员们志愿组成义务护路队,轮流守在各个路口,直到通行。
急群众所急,办好“眼前的事”
刚进村,张英军面对的情况可谓是千头万绪,难以下手,心里就是一个字“急”。那些日子晚上睡不好,白天吃不香,嘴上也因着急上火起了疱疹,亲朋好友都劝他别干了,何苦呢?可张英军就有个犟脾气: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他静下心来,在前段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召开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从百姓最关心、看得见、摸得着的“行路难”入手。说起修路,几任村两委班子不是没想过,可迫于资金压力一直没有动工。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张英军没有退缩,多次跑镇里和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到上级政策资金62万元。钱有了,可又遇到沿街房屋拆除的问题,那几天,张英军吃住在村里,连续4个昼夜和书记、主任逐户登门做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4户村民,32间房子全部无偿拆除。
记得开工那天,村民热泪盈眶,奔走相告,大家纷纷参与进来,义务投工投劳,几位大爷大娘还给施工队端茶送水。如今,村内宽6米,长1100多米的环村大街全部硬化。
“祖祖辈辈走的土路, 如今变成了一条条水泥路,汽车直接开到家门口,在城里上班的孩子们回趟家再也不打怵了,跑得勤着呢。”看着宽敞平整的大街,村民王大娘喜笑颜开。
“修路是我们几代人的梦想,如今在我们这一任上终实现了。”村组织书记邵学明激动地流下了眼泪。眼前的变化,也让村民吃下定心丸,村干部说话也有了底气,张英军的信心更足了。
因地制宜,蓄足发展后劲
村民们由衷地夸奖,张英军感觉几个月的工作没白干,激动之余心里却是沉甸甸的:邵家村地处山地丘陵,大都是“看天吃饭地”,人均只有0.3亩旱涝保收田。田间道又窄又颠,客户不愿来,水果也因运输难卖不上好价钱。不靠山,不靠海,没有现成的资源可以利用,如何让农民增收成了张英军和村干部日夜操心的大事。
张英军说,“我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在村里,有村干部和老少爷们的支持;在村外,还有国土局这个‘娘家’做后盾”。市国土局自包村以来,领导多次到村调研,并利用国土资源局的专业优势,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村庄进行了整体规划,依托残次林地整治项目,总投资218.99万元,硬化田间道路4427米,打机井4眼,铺设灌溉管道1858米,1000多亩地实现全灌溉,人均旱涝保收田达到了0.8亩左右,预计每亩每季增收150 元以上。
“邵家村终于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有了水,明年肯定是个好收成。”
“现在连田间路都成了水泥道,客户直接把车开到地头,水果的价钱自然高了,我们脱贫致富有盼头了。”邵家村的村民们是赞不绝口。
路通了,水通了,环境美了,脱贫的基础打好了。张英军和村干部又有了下一个目标:找准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张英军时刻将总书记的话记心间。全村1000多亩地全是基本农田,没有流转地,是招商引资的最大瓶颈。既然地不能动,张英军就另找门路,他几乎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还主动联系本村在外做生意的“能工巧匠”,共谋邵家村脱贫之路,初步确定下步在科学种田,引进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项目上做文章……
用心用情,当好“村里的人”
几个月下来,从开始老少爷们嘴里的“张书记”,到现在的“老张”“小张”,张英军已经成了邵家村地地道道的“自家人”。
“他们有什么事都会找到我诉说,对于他们提出的困难,我都会尽力去解决。”驻村以来,张英军多方奔走,在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帮助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安排工益岗位15人,安排剩余劳动力就业6人,受到群众好评。
驻村以来,张英军不知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一心扑在村里,为了他口中的“俺邵家村”争资金、跑项目,特别是在硬化村道和田间路的那些日子里,更是昼夜住在办公室里。村民们给他送来了热气腾腾的包子、还有炒花生、大苹果,村民邵大娘送来了一壶热水,心疼地说:“孩子,累了一天了,泡泡脚,解解乏。”此情此景,张英军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家人的埋怨 、同事的不理解、个人的苦累,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只要村民满意,再苦再累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