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抑郁症分子机制
来源:中国医药报 编辑: 2013-09-23 09:15:00
原标题 [我国科学家揭示抑郁症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胡海岚研究组发现并证明了钙调蛋白激酶家族成员βCaMKII在抑郁核心症状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现代社会中,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成为影响人类生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但人们对于抑郁症的成因一直没有明确的认识。最新的观点认为,抑郁症的成因主要是大脑在响应外界刺激比如压力时某些分子及细胞水平的可塑性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特定大脑环路的神经活动产生了病理性的改变。近年来,外侧缰核(LHb)作为从前脑边缘系统向众多中脑单胺能中心传递信息的核心脑区,被认为是研究抑郁症病理以及治疗的关键区域。神经影像学以及抑郁动物模型研究表明,在抑郁状态下缰核的代谢过度兴奋,并且缰核神经元的突触传递效率与动作电位输出均出现增强。对于这些现象背后分子机制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以及治疗抑郁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项研究中,胡海岚研究组首先与美国Scripps研究所John Yates实验室合作,使用蛋白定量质谱在天生抑郁大鼠模型的缰核中筛选出了一系列表达异常的分子,并经过western免疫印记技术确认了βCaMKII在抑郁动物模型的外侧缰核中表达显著上调。
为了进一步明确βCaMKII表达变化与抑郁表型的关系,研究人员构建了高效的病毒载体,并在老鼠的外侧缰核进行定点注射。结果表明,在外侧缰核过表达βCaMKII,可以诱导正常老鼠在糖水偏好实验与强迫游泳实验中表现出快感缺失与行为绝望等抑郁症的核心症状。这一诱导作用具有亚型特异性,因为过表达CaMKII家族的另一亚型分子αCaMKII并不会引起抑郁症状。电生理记录显示,过表达βCaMKII后,外侧缰核神经元的突触传递与动作电位输出也明显增强。反之,如果利用RNA干扰技术降低抑郁动物模型的外侧缰核中βCaMKII的水平,则可以逆转这些动物的抑郁行为表型。同时,降低βCaMKII的激酶活性以及阻断βCaMKII的下游分子谷氨酸受体(GluR1),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抗抑郁效果。研究提示,在外侧缰核中βCaMKII的表达上调通过促进GluR1上膜等变化,导致缰核的过度兴奋,从而增强了对下游脑区腹侧被盖区VTA与中缝背核DR的抑制,进而导致了快感缺失与行为绝望等抑郁的核心症状。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结合了分子、行为和电生理等多层面手段,首次确定了βCaMKII是导致缰核过度兴奋和抑郁表型的关键分子,为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以及治疗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子靶点。
责任编辑:石语轩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