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减少青少年近视率作为中国"十三五"发展重点项目
来源:大众网烟台频道 编辑: 2016-05-12 18:32:00
现状:
2020年全球预计有26.2亿近视患者,2050年全球近视人口将达一半(47.58亿),包括9.38亿的高度近视人口。2012年我国5岁以上总人口中,近视和远视的患病人数大约5亿,其中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5亿左右。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发病率都超过70%,并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位。随着屈光不正快速低龄化,近视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和未来人口素质的“国病”。
【近年中国国民近视情况调查】
2015年6月5日,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在该中心举办的研讨会上发布了《国民健康视觉报告》。研究估计,2012年我国5岁以上总人口中,近视和远视的患病人数大约5亿,其中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5亿左右。保守估计,2012年各类视力缺陷导致的社会经济成本将高达5600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高达1.1%左右。其中,患有高度近视的总人口高达3000万。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发病率都超过70%,并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位。若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2020年,我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1%左右,患病人口将达7亿。到时候,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军事等行业领域,符合视力要求的劳动力可能面临巨大缺口,将直接威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安全。
报告指出,电子产品的普遍使用使得视觉健康威胁更为突出。中国面临着比西方国家更为严重的视觉健康危机。李玲建议,应系统地制定公共政策,可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将青少年视觉健康同国家发展、公共安全联系起来,将减少青少年近视率作为“十三五”发展的重点项目。其次,将视觉健康纳入国家健康保障计划。最后,加强视觉健康的社会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在操作层面,将视觉健康保障与医疗卫生政策衔接,将覆盖全人群的初级视觉健康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并建立终身的视觉健康档案,尤其是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视力健康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为适龄贫困儿童提供预防保健、合理配镜及疾病治疗等服务;探索医保资金购买视觉健康服务试点。同时,要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眼科与视光学科的各类人才,促进国民视觉健康配套政策的落实。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了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有关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不仅各学段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而且视力不良低龄化现象还在增长。
【全球近视现状调查】
2016年2月《Ophthalmology》刊登了华柏恩教授的遗作“近视和高度近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以及2000年至2050年的时间趋势”。文章回顾了145项研究报告,覆盖全球210万人群。文章中指出,2000年全球近视患者为14.06亿,2010年近19.5亿(占全球人口比例28.3%),同时研究预测2020年全球预计有26.2亿近视患者,2050年全球近视人口将达一半(47.58亿),包括9.38亿的高度近视人口。其中东亚地区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及朝鲜)近视患者将从2000年的5.17亿增至2050年的9.41亿;2050年高度近视患者将增至3.05亿。近视的发展呈现迅猛势态,情况非常严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但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电视、电脑、平板越来越多走进家庭生活,孩子们的视力也受到严峻考验,很多孩子成了“小眼镜”,这让家长忧心忡忡。您在为孩子的视力担心吗?好消息来啦,烟台晚报联合烟台爱尔眼科医院推出的爱尔“妈咪护眼大课堂”又要开讲啦,您的担心将在听完专家的近视防控讲座后一扫而空!
电子产品和不良的用眼习惯正在“偷走”孩子的视力,爱尔眼科邀请小记者的家长带上孩子一起来听专家近视防控讲座,为您科学解读孩子度数不断增长的原因。凡是听讲座的小记者都可以免费获得价值150元的全套检查并建立眼健康档案,检查内容包括测视力、裂隙灯、眼底检查、眼压检查、电脑验光、综合验光、曲率、旧镜度数测量、瞳距测量等,通过系统的眼部检查,正确评估眼部状态,得出最适合的屈光矫正方案以及双眼视功能训练方案等,更好地对近视的发展作出预测,从而提出更有效的干预方案。另外,通过对孩子发育过程中眼部各项指标的监控,及早发现近视的苗头,在近视前就做好相关防治,推后近视发生的年龄,避免高度近视的发生。讲座期间还设置了有奖问答环节,将为表现突出的小记者赠送马克杯、彩笔等礼品。讲座结束后,小记者和家长还可以获得康烨院长一对一指导防控意见。
烟台爱尔眼科医院提醒家长应在孩子3岁以后带孩子到眼科医院建立视力发育档案,定期进行检查。
活动地点:芝罘区南大街120号,工人文化宫西100米,烟台爱尔眼科医院
活动时间:本周六(14日)下午1点
报名电话:0535-6669609
□相关链接:
责任编辑:石语轩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