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1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2009 > 健康2009健康快讯

四成人生病会网上“查病” 专家:莫盲信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   2012-11-05 09:04: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有病问“度娘”?可参考莫盲信

  合理利用网络医疗知识有助于相关疾病的防治 但不可据此“自诊”、“自治”

  “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之”。在信息泛滥、网络咨询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很多人习惯遇到不明白的事就上百度等搜索网站打个关键词问一问。但患者问病情,能否也百度?

  其实不少患者和家属都有上网“查病”的习惯,有些患“网络依赖症”的白领生了病为省麻烦不看医生查百度。也有些人看病前先上百度做功课,一听到医生说法有异,甚至宁信百度不信医生。专家认为,合理利用网络上的医疗知识可为相关疾病的防治作参考,但心中要保留几份清醒。特别遇到一边倒或模棱两可的说法时要提高警惕莫轻信偏信,更莫盲目“自诊”、“自治”,以免吃错药更伤身。 

  指导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刘安平

  新闻回放

  患者问病情 医生荐百度

  今年28岁的罗小姐前不久发现自己手心出汗严重,10月20日下午上宁波中医院挂了内科普通门诊一位男医生的号。

  听罗小姐叙述完发病过程和主要症状,该医生先是怀疑她得了“多汗症”。罗小姐称自己没有“前科”,觉得得此类病的可能性不大。医生随后注意到她手上毛发比较重,又怀疑她可能得的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当她向医生询问这种病情的严重程度时,医生没有正面回答,反而让她自己回家去查一下百度。

  去医院看病,医生让患者回家查百度,罗小姐称这种事她还是头一回听说。这件事经过媒体曝光后引起了热议。不少网友认为医生不负责任;但也有人认为既然女子患的可能是妇科病,这位普通内科医生不懂并没装懂,推荐罗小姐上百度是种委婉的说法,建议她上网了解一下也无不可,不应被“上纲上线”戴上不负责的“帽子”。

  记者观察

  四成生病网友会上网“查病”

  身体不舒服,不看医生问百度?这确实不是开玩笑。一项针对网友的调查显示,42.53%的人每次生病都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53.64%的人视疾病情况而定,仅3.84%的人从不这么做。

  多家医院的临床医生告诉记者,现在确实有不少人看病前会根据症状先上网去“查病”。一见到医生,有些“查病族”甚至会直接抛出自己的“诊断结论”,包括已买过哪些药品“自治”但效果不理想,然后直截了当地要求医生“开些更有效的药”,或者“看怎么办更好”。如果医生的诊断跟他们所查的结果差别较大,有些极端的“查病族”甚至宁愿信百度而不信医生。

  另一方面,确实也有患者在碰到不懂的医学名词问医生时被推荐“上网查一查”。对此,有医生向记者“吐槽”说,现在每天病人很多,有时确实苦于没时间细讲,如此建议也是出于无奈,让患者上网查询了解一些疾病防治常识,可便于沟通。一般来说,如果医生语气缓和,对意图表达得清楚,患者基本也能接受。

  专家观点

  上网查病并不完全是坏事

  上网查病并不完全是坏事。“触网”多年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刘安平认为,适当利用网络有助于人们了解相关疾病知识,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医学科普作用。但网上信息太杂,医生推荐病人上网“查病”时要给些具体的指导,比如上哪类网站、看哪些专家发表的医学科普文章靠谱些。如果只是笼统地说“回家百度去”确实不太负责任,病人也易无所适从。

  刘安平分析称,网上的医学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类: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专业性较强的医学文章,普通人即使每个字都念得出来,也很可能看得“一头雾水”。毕竟隔行如隔山,这种现象不但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由于病种分得越来越细,即使是医学院科班出身的医生,对于非自己专业所长的医学文章也未必能完全看得懂。而非专业的医学科普文章一般只是泛泛而谈、比较表浅,只讲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有些比方甚至打得不恰当,或以偏概全,若据此“自诊自治”,其危险性不言而喻。

  上网“查病”只能参考

  “因此,对从网上查的资料,即使信息来源较为可靠,也建议大家只作参考,涉及到诊断治疗,还是要找回专业医生。”刘安平称,无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望、闻、问、切还是现代医学的视、触、叩、听的检查诊断法,要做到位,病人和医生都必须面对面,医生有了感性的认知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网上“查病”须警惕陷阱

  刘安平分析称,网上传播的错误医疗信息既有无意的,也有是故意的,但都可能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陷阱——

  无意传播错误信息:这类信息多出现在一些以病种分类的论坛、贴吧上。有些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找到一些被夸得神乎其神的民间偏方,会贴出来跟病友分享和交流。这看似出自好意,但由于年龄、性别、种族等个体因素以及病种的分型、分期不同,在治疗方案和药物的选择上都强调要个体化和有针对性。别说是来历不明的偏方,即便因同一类型的疾病可选择同一种药物,其用药的剂量和疗程也不尽相同。病友若生搬硬套随意用药,很可能引发大问题。

  故意夸大宣传误导:有些受商业利益驱动的不法网站会打着科普的旗号发表或断章取义地摘录一些专业或非专业的医学文章,故意夸大宣传误导人,甚至挂出些真假难辨的 “医生”、“专家”当 “药托”。而没有专业背景帮忙练就“火眼金睛”,一般人还真不容易识破这些“忽悠手段”。受骗的患者因此破财伤身的例子并不少见。

  “总之,上网了解相关疾病知识,心里得有几份清醒。”刘安平提醒,特别是对一些模棱两可或是一边倒夸某种药物或疗法的文章,或是只提好处不提禁忌和严格适应征的宣传更要特别小心;建议大家小病上社区医院、大病上三甲医院及时就诊,切莫盲目“自诊”、“自治”,以免吃错药更伤身。 翁淑贤 方宁 张秋霞

李鑫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