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胡昌辉
责任编辑:石语轩
于群涛为患者进行诊治
于群涛为同事讲解患者病情
大众网烟台10月29日讯 (记者 邢晨 通讯员 叶杏 邢守林) 2018年10月29日是第十三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战胜卒中,再立人生”。近日,大众网记者采访到了烟台山医院神经内一科主任于群涛。作为烟台市知名神经内科专家,在于群涛33年漫长的行医生涯中,他不曾放弃过任何一个病人,从未怠慢过任何一位家属,在这位朴实的医生心中,“患者”永远都是自己最大的牵挂。
医者仁心 对每一位患者都竭尽全力
1980年,17岁的于群涛考上了青岛医学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是公认的天之骄子,而谈起自己当初的选择,于群涛显得特别朴实:“我当时对于医学专业并没有太多认知,只是觉得农村看病不容易,如果自己当了医生,家人看病会比较方便,但从医三十多年,不仅没给家人带来多少便利,反而忙得根本顾不上家庭。”于群涛是一个典型的山东汉子,他说话直爽,从不拐弯抹角。
1985年,大学毕业的于群涛来到了烟台山医院,并成为了神经内科的建科元老,从最初的4人小组,到现在几十人的专业团队,于群涛见证着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的发展,如今,烟台山医院已经成为了烟台市首个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一路走来,于群涛从未辜负过任何一位患者,良好的口碑让他在患者群体中特别有威望。“对于医生来说,患者不是唯一的,而对于患者而言,他的生命却只有一次,所以,医生这个职业要求我们对于每一个病人都要竭尽全力。”作为知名专家,于群涛在脑卒中、癫痫病等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领域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面对疑难患者,于群涛总是像一个孤单英雄般,竭尽全力将他们从死神手里抢救回来。
前不久,一名30岁的年轻女性被确认为颅内静脉窦血栓,该病是神经系统非常凶险的疾病,死亡率及致残率都特别高。“静脉血栓手术风险极大,术中发生肺栓塞的概率极高,但是如果不立即进行手术,病人几乎不会有生还的可能。”一面是年轻生命的逝去,一面是高风险的手术现实,于群涛没有踟蹰,在病人家属的同意下,果断与介入医学科孙殿敬主任联合,经过高难度的静脉取栓及后期的对症治疗,患者意识障碍逐渐恢复,住院不到2周该名女性就完全康复了,并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做医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够看到病人康复,这种快乐是许多人体会不到的。很多人说医者要有‘仁心’,但其实对于医生来说,‘仁心’就是一种本能,穿上白大褂你就要对患者负责到底,没有任何后路可走。”于群涛说。
铁面圣手 对学生苛刻就是对患者负责
于群涛医德高尚,医术同样精湛,是大家心中诊治“疑难重症”的高手。他不仅在烟威地区最早提出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训练以降低患者致残率,他还积极组建癫痫团队,2003年与介入医学科合作,率先开展首例颈部血管支架植入——成形术及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等,使得病人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最好的治疗,大大降低了脑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被授予山东省名医。
“荣誉对于医生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竭尽全力去创新、去钻研其实根本动力还是患者,只要能救下一条命,医生再辛苦他也是快乐的。”作为专家,于群涛不仅是年轻同事的榜样,而且他还承担着带教任务,想要当好于群涛的徒弟,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记得有个脑梗死病人,查房时于主任问我血糖情况,我当时记不太清就含糊地回答了下,结果于主任就发脾气了。”青年医生马丽丽告诉记者,跟于主任打交道,工作以外的事情怎么都好说,工作以内的事情一点差错都不能有。“于主任跟我很严肃地说,急性脑梗死病人,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是很重要的,一旦病情加重,将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对病人和家属造成的损失一辈子也弥补不了。”虽然工作中的于群涛“不近人情”,但马丽丽却依旧心服口服。“怎么说呢,于主任就像一座灯塔,他每天就在我们身边,他对患者的那份责任心始终照耀着我,每当自己想要偷懒时,一想到于主任,我们就又精神百倍了。”马丽丽告诉记者,“身教永远大于言传”,大家之所以佩服于群涛就是因为他骨子里是爱患者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正能量。
“爱”是一种可以传递的语言,于群涛对患者的爱时时刻刻都影响着身边的人。“在我印象中,于群涛主任是一个外表冷酷,内心柔软的人,我记得有一次晨会交班时,他反复跟我们讲,一定要想方设法降低病人的经济负担。”青年医生郭蕾告诉记者,于群涛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便是:“有1分钱的药物能治疗,我们就不选2分钱的药物。”
争分夺秒 科普卒中知识挽救一个家庭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的生命等同于自己的生命,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于群涛不折不扣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但作为一名医生,他也有自己的无奈。“医学是科学,医生也不是神仙,在临床上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因为缺乏医学常识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从而遗憾终身。”在脑卒中病日到来之际,于群涛最想做的事,就是向广大患者传递“脑卒中”病的预防知识。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的‘五高’疾病,是导致中国人死亡的第一位死因。许多脑卒中患者由于未能及时治疗,致残致死,甚至因病致贫,整个家庭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于群涛告诉记者,虽然脑卒中很凶险,但脑卒中可防可治。
“在未患病之前,大家要预防危险因素,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特别是房颤)、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而一旦发病,患者一定要第一时间到医院进行治疗。”于群涛告诉记者,在发病4.5小时内,是否能及时赶到医院,并通过溶栓或介入取栓早期开通血管是决定脑卒中患者生死存亡的关键。
为了让患者第一时间对自己是否中风进行判断,于群涛主任为大家介绍了快速识别中风的“FSAT”口诀。F(Face):是否能够微笑?是否感觉一侧面部无力或者麻木?A(Arm):能顺利举起双手吗?是否感觉一只手没有力气或根本无法抬起?S(Speech):能流利对答吗?是否说话困难或言语含糊不清?T(Time):如果上述三项有一项存在,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据统计,在烟台山医院每个月约200名脑梗死病人中,仅有18%的患者是在4.5小时内送到医院,而80%以上的患者失去了溶栓机会,只能保守治疗。而且在4.5小时内入院适合溶栓的患者中,采取溶栓治疗的仅不足一半,其中除个别因为禁忌症不适合外,大多是因为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的无知而拒绝溶栓,对此,于群涛主任备感痛心。
“溶栓治疗是当下最有效的治疗脑卒中的医疗手段,但由于许多患者和家属对它不熟悉,从而导致了许多生命的逝去,许多家庭的痛苦,作为医生,我们除了治病救人外,还应该向广大市民宣传防病、治病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于群涛说。
在采访过程中,于群涛说得最多的就是患者,作为一名医生,“天下无病”是他的终极梦想,而在逐梦的道路上,于群涛没有豪言壮语,甚至没有刻意留下轰轰烈烈的感人事迹,他只是一身白衣,默默地守护在病人身旁,从1985年至今,于群涛从来没有节假日,每天雷打不动地到病房查房,半夜到医院抢救更是家常便饭。1999年,在国家需要时,他毅然舍家别子两年,远赴万里之外援坦,在恶劣的条件下,护佑了异国人民的健康。“我一生的追求是为病人治好病,当我用尽了全力,看到病人达到了理想的康复效果就是我最大的幸福,纵然历经万水千山、万般辛苦,我也无怨无悔。”在采访的最后,当记者问起30多年来,作为医生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时,于群涛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上善若水,大爱无言”,于群涛全心全力,深研医学,用爱行医,治愈成千上万名患者,点亮了无数疑难危重患者的生命之灯。一身白衣,秉承医者仁心,于群涛的医者之路朴实而闪耀。
初审编辑:胡昌辉
责任编辑:石语轩
他们是一群勇于开拓的医生,面对数量庞大的足踝疾病患者,他们白手起家,创建烟台市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足踝外科,同时牵头成立山东省第一个足踝外科学组;他们是精业的医疗专家,追求卓越,为每一位足踝疾病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治疗”;他们持续创新,以科研促...[详细]
3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第一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名单》,确定了913家医院作为第一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其中,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榜上有名,成为烟台市区范围内唯一一家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详细]
贯彻落实《山东省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2019-2021年)》文件精神,3月26日上午,滨医烟台附院与栖霞市卫生健康局、栖霞市人民医院、烟台桃村中心医院正式签署对口帮扶协议,滨医烟台附院党委书记刘大华、院长王强、副院长宋守君,栖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林建刚...[详细]
3月26日上午,福山区召开卫健系统作风大改进活动推进会议,对全区卫生健康行业作风改进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福山区副区长周红梅出席会议并讲话。[详细]
孕育新生命,对于每个母亲来说都是一段难忘的历程。这一路,充满惊喜与期待,却也伴随着焦虑与忐忑,尤其是剧烈的分娩之痛,更让准妈妈感到不安和恐惧,这一点真的无法避免吗?[详细]
3月24日上午,在烟台汽车总站候车大厅,来自滨州医学院的20多名结核病防治志愿者们与现场等候班车的乘客们和烟台交运总站的工作人员们共同组织开展了一场以“开展终结结核行动,共建共享健康中国”为主题的公众宣传活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