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名师 |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养优质中医人才 赋能健康中国战略

2024-09-10 11:12:3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楠楠

  编者按: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在教师节前夕,大众网记者分别对话了几位不同教龄、不同学段的名师,聆听他们的从教心得,挖掘讲述育人故事,全面展示新时代教师风采。

  团队名片: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业务融合双提升、创新驱动系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按照“一体两翼五平台·七融八措九提升”的团队建设思路,构建起融合课程、实践、文化“三维度”的“一线三维”“大思政”工作格局。建设“3平台+5模块+N项目”课程体系,形成涵盖教学目标、内容、规范、管理、评价的“五环互动”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施“文化引领、沉浸教学、个性培养”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时代高素质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

  大众网记者 李楠楠 通讯员 李春巧 烟台报道

  群英荟萃,优质师资荣誉满满

  “教书是教师的本职,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一生值得求索,理应忠诚担当。”作为中医学专业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带头人,学校党委书记战文翔如是说。中医学专业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由20名骨干成员组成,涵盖思政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临床课等专兼职教师。其中,有国医大师1人,国家师承指导老师1人,博士9人、教授16人,“双师型”教师占比100%;主持建设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2项、省级中医诊疗新技术研发中心、省级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等项目。

  团队成员倾心投入于教学与科研的殿堂,不断挖掘潜力,吸收新知,勇于实践,以提升教科研素质与能力。他们全身心地参与教科研项目中,同时,团队深刻认识到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并成功打造了一套融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于一体的“三位一体”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此体系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发展动态,又强调其增值效果的评估,旨在全方位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提升,为创新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团队始终致力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重视基础理论的巩固、中医思维的培养、中西医知识的拓展,并推动积极实践与创新精神的培育。团队实施了模块化教学改革,教师们分别承担起素质教育、创新创业以及专业技能等不同模块的教学职责。通过集体教研、备课以及磨课等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课程掌控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从而塑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

团队合影

  经过长期探索和不断积累,团队教学水平不断攀升。团队荣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样板党支部、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成功申报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山东省品牌专业群。团队成员入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名,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人才2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教学名师、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等省级称号9人;团队成员获得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山东省大学生营养健康菜创意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人次,山东省黄炎培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人。

中医正骨小夹板固定技能大赛

  育人不倦,“传承+实践”培养人才

  中医学专业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施中医经典教学创新行动,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培养。秉承“重传承,厚基础,读经典,树思维”教学理念,强化中医经典教学,实施“始于文化,启于经典,贯于思维,成于临床”的培养路径,深化“诵、学、摩、训、用”的教学模式。推进中医药经典课程改革,开设《内经选读》《金匮要略选读》《伤寒论选读》《温病学》等必修课,推动经典研究理论进课堂、进教材。始终以坚守大医精诚为己任、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使命,努力打造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服务社会。

  “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知识与病例相对接,让每一个知识点在医学体系中丰富、立体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如何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是团队骨干成员荆雪宁教授工作中考虑的首要因素之一,作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她认为,将课程内容与研究前沿、临床前沿及重大科技突破相结合,提升课程内容的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让课堂变得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为重要。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努力学习上,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以扎实的理论、熟练的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

  中医学专业带头人李春巧,是教授中药学、方剂学课程的教师。她将教书比作一场人生的修行。“教师的智慧、才能和知识是一个不断进取和增长的历程。”她坦言,“作为一名中医老师,首先要把中医药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大家打好理论基础,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掌握好中医诊疗技能,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医大夫,治病救人,为健康中国作出贡献。”于是从走上讲台起,李春巧就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功底,并勇于尝试和主动积累。

  在教师王德敬的课堂上,学生们相互在手臂上练习针法,仔细寻找穴位,再谨慎运针,慢慢旋转捻动,询问针刺感应,完成了略带紧张的针灸治疗初体验。王德敬教授非常重视学术传承,是第六批、第七批国家师承指导老师,总想把毕生之学倾囊相授。“团队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聚焦重大科学研究问题,针灸是中华民族通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医学,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通过多次实践培养学生们对针灸穴位把握的精准度和施针、行针的熟练度。”王德敬说。

  王昭是中医妇科学博士,团队重要成员之一,教师节前夕,刚刚荣获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的殊荣。在教学中她将案例教学法和问题式教学法紧密结合,努力在不同课程内容之间建立横向关联,力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做到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主动思考,大胆提出建议和想法,培养了学生的中医思维和创新能力。

  秦海洸、宋永刚均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主要从事中医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擅长运用经方、中医特色疗法等治疗临床常见病、慢性病。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聚焦重大科学研究问题,发挥交叉学科创新优势,开展中西医结合科学创新研究。

  “教书育人,是一件神圣的事情,首先得做好人,才能育好人。只有修身养性,率先垂范,才能教好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王雷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后备人才,李氏砭法虎符铜砭刮痧传承人。凭着多年的教学积累,他在课堂上形成了激情忘我、慷慨激昂、旁征博引、风趣幽默的课堂特色,在学生中广受赞誉。他经常在课堂内外灌输仁爱为本的理念,勉励学生精勤医技,推仁于众。

学校与腾讯新工科 中医诊疗新技术研发中心举行合作签约仪式

  博采众长,济世为怀传承岐黄

  中医学专业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依托校企协作共同体,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协同共进,深化拓展校企合作。先后校企共建冠名班16个,实现“现代学徒制”全覆盖,校企共同开发特色数字化教材21部、活页式教材2部、共建产教融合平台载体7个;聘请医院名医、企业“技术能手”进校园,开展“养马岛中医论坛”和“企业名家进校园”活动36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深度,拓展学校在中医药行业领域的影响力。

指导健康管理专业学生开展香牌制作创业项目

  守正创新,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团队牵头组建全国中医药职教集团1个,承办国家级、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7项,帮扶沂蒙老区及中西部中医药职业院校8所。团队成员在国家级学术会议上做专题报告20次,先后吸引兄弟院校来校学习交流31所。

  贡献智慧,助力中医海外传播。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先后与俄罗斯中医药学会、马来西亚英迪大学、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合作,通过定期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海外培训、推介中医药科技成果,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作出贡献。

  团队寄语:

  在教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衷心祝愿每一位教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在未来的日子里,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继续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技术和无私的爱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初审编辑:王瑜

责任编辑:李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