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只楚“百家姓” 3000多人的村164个姓
来源:蓝色快报 编辑: 2012-09-05 10:39: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至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费三元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开头的这八个姓氏,一些幼儿园的孩子都能朗朗上口,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能够同时出现“百家姓”的情况实在不多见。而就在烟台芝罘区却真实存在着这样一个村子,村中3700多名村民共有164个不同的姓氏。这个“神秘”的村子就在我们周围,它的名字甚至是家喻户晓,因为市区的一条主干道就是以村名命名的——这个村子就是位于芝罘区、福山区和开发区交界处的只楚村。9月4日,快报记者来到了只楚村,探寻这里的“百家姓”奇观。
一个村一百六十四个姓估计在全国都是头一份
“中国姓氏最多的村庄应该是我们只楚村,虽然我们村只有3000多口人,但是一共有164个姓呢!不信你去查查村史。”说这话的是只楚村村民李大爷。一个村子164个姓?记者心中打了个问号。
9月4日,带着对164个姓的疑问,记者来到只楚村史志办办公室,此时,工作人员李金代先生正在整理资料。询问后记者得知,他正在整理的就是只楚村第二版村史的文字资料。随后,李先生拿出了一本厚厚的书展示给记者看,蓝色的封皮上有四个醒目的金色大字——只楚村史。
在该书的人口部分,记者看到1996年只楚村共有160个姓氏。据李先生介绍,根据2004年的最新数据,只楚村的姓氏数量已经达到了164个。“以前听说过有村庄有120多个姓,但只楚村却一共有164个姓,估计全国都没有哪个村子能有这么多的姓氏。”
编村史埋头整理户口本无意间发现“百家姓”奇观
提到只楚村的164个姓氏,就不能不提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王永和老人。1996年11月,只楚村正式开始撰写村史,退休在家的王老担任了副主编,负责整理村中的人口情况。埋头在户口本中几天后,王老渐渐发现村中的姓氏竟然如此之多。“以前只知道只楚村里有六大姓,没想到这一整理居然整理出了上百个姓氏,这可真是名符其实的‘百家姓’啊!”
发现了这一情况之后,王老立马找到村史编委会的顾问、烟台著名学者安家正先生,反映了只楚村的姓氏奇观。“本来安老为村史所列的提纲里本没有姓氏的内容,我跟他提了之后,安老也觉得这种情况罕见,赶紧对大纲进行了修改。”
之后的一个多月里,王老每天走访村民、核对户口本上的信息,终于统计出了只楚村里的所有姓氏情况——当时,一共有160个姓氏。
外地人迁入和经济发展人口增多成就“百姓”奇观
为什么一个常住人口只有3700多人的村子会有164个姓氏呢?“几次变迁,外地人纷纷迁入,导致姓氏复杂繁多。”第一版《只楚村史》主编牟惟忠先生说,只楚村人口增长的主因是外地移民。明正德元年有刘、夏等数户从云南先行迁至只楚定居。嘉靖五年,又有李姓人家从河南省固始县迁至只楚村。万历十三年祖籍牟平县申家庄的申姓由铺后村迁至只楚。1874年先后有山东五莲、日照、诸城、胶南等十几个地方的逃荒者来到只楚的东山落户。1911年到1938年期间,从外地移居只楚村的有近百户,多达400余人。尤其是光绪年间山东遭遇大饥荒,东部各县居民都从山东半岛渡海闯关东,有些无力过海的人就在只楚村定居下来。
而解放之后,只楚村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不少外地人来到村中,也带来了不少新的姓氏。
唐朝开始形成村的雏形明朝时期经历两次重建
据村民介绍,只楚村在古代是从西进入烟台的唯一通道,被称作烟台的“西大门”,历来是交通枢纽之地。从唐朝开始就已经形成聚落,也就是“村”的雏形。建村前后,村北柘棘杂草丛生,多枳。枳,俗名“臭桔”,故称“枳楚”,(楚,即灌木丛生的意思)。“枳”与“只”同音,演而写作“只”。
历史上,只楚村经历过两次重建。一次是在明朝初期,明将常遇春血洗胶东,各县残存人数甚微。明朝中期,皇帝下诏从山西、云南、四川、江苏和安徽等省移民胶东;另一次是正德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引起农民大起义和大逃亡,只楚村在这次劫难后再次建村。见习记者 刘婧 喻钦涛
一个村一百六十四个姓估计在全国都是头一份
“中国姓氏最多的村庄应该是我们只楚村,虽然我们村只有3000多口人,但是一共有164个姓呢!不信你去查查村史。”说这话的是只楚村村民李大爷。一个村子164个姓?记者心中打了个问号。
9月4日,带着对164个姓的疑问,记者来到只楚村史志办办公室,此时,工作人员李金代先生正在整理资料。询问后记者得知,他正在整理的就是只楚村第二版村史的文字资料。随后,李先生拿出了一本厚厚的书展示给记者看,蓝色的封皮上有四个醒目的金色大字——只楚村史。
在该书的人口部分,记者看到1996年只楚村共有160个姓氏。据李先生介绍,根据2004年的最新数据,只楚村的姓氏数量已经达到了164个。“以前听说过有村庄有120多个姓,但只楚村却一共有164个姓,估计全国都没有哪个村子能有这么多的姓氏。”
编村史埋头整理户口本无意间发现“百家姓”奇观
提到只楚村的164个姓氏,就不能不提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王永和老人。1996年11月,只楚村正式开始撰写村史,退休在家的王老担任了副主编,负责整理村中的人口情况。埋头在户口本中几天后,王老渐渐发现村中的姓氏竟然如此之多。“以前只知道只楚村里有六大姓,没想到这一整理居然整理出了上百个姓氏,这可真是名符其实的‘百家姓’啊!”
发现了这一情况之后,王老立马找到村史编委会的顾问、烟台著名学者安家正先生,反映了只楚村的姓氏奇观。“本来安老为村史所列的提纲里本没有姓氏的内容,我跟他提了之后,安老也觉得这种情况罕见,赶紧对大纲进行了修改。”
之后的一个多月里,王老每天走访村民、核对户口本上的信息,终于统计出了只楚村里的所有姓氏情况——当时,一共有160个姓氏。
外地人迁入和经济发展人口增多成就“百姓”奇观
为什么一个常住人口只有3700多人的村子会有164个姓氏呢?“几次变迁,外地人纷纷迁入,导致姓氏复杂繁多。”第一版《只楚村史》主编牟惟忠先生说,只楚村人口增长的主因是外地移民。明正德元年有刘、夏等数户从云南先行迁至只楚定居。嘉靖五年,又有李姓人家从河南省固始县迁至只楚村。万历十三年祖籍牟平县申家庄的申姓由铺后村迁至只楚。1874年先后有山东五莲、日照、诸城、胶南等十几个地方的逃荒者来到只楚的东山落户。1911年到1938年期间,从外地移居只楚村的有近百户,多达400余人。尤其是光绪年间山东遭遇大饥荒,东部各县居民都从山东半岛渡海闯关东,有些无力过海的人就在只楚村定居下来。
而解放之后,只楚村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不少外地人来到村中,也带来了不少新的姓氏。
唐朝开始形成村的雏形明朝时期经历两次重建
据村民介绍,只楚村在古代是从西进入烟台的唯一通道,被称作烟台的“西大门”,历来是交通枢纽之地。从唐朝开始就已经形成聚落,也就是“村”的雏形。建村前后,村北柘棘杂草丛生,多枳。枳,俗名“臭桔”,故称“枳楚”,(楚,即灌木丛生的意思)。“枳”与“只”同音,演而写作“只”。
历史上,只楚村经历过两次重建。一次是在明朝初期,明将常遇春血洗胶东,各县残存人数甚微。明朝中期,皇帝下诏从山西、云南、四川、江苏和安徽等省移民胶东;另一次是正德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引起农民大起义和大逃亡,只楚村在这次劫难后再次建村。见习记者 刘婧 喻钦涛
达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