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2010首页 > 首页烟台新闻

昆嵛山进入“蘑菇季”野味成当地特色招牌

来源:蓝色快报   编辑:   2012-09-03 07:46: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新采的牛肝菌黄嫩可爱,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四月野菜九月蘑”,昆嵛山的野味集市转眼进入了蘑菇季。从8月底开始,在龙泉镇东殿后村村口的公路旁,当地村民们就已经支起了蘑菇摊。10元/斤的牛肝菌、30元/斤的扎莴和松蘑等,都受到游客的青睐。据介绍,昆嵛山的野蘑菇眼下已进入采摘季,当地村民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进山采蘑,一天下来,好的话能收获二三十斤,一天收入数百元。另外,昆嵛山的野蘑菇不但被当地村民当成特产卖,而且是当地酒店的美食招牌。
  
  昆嵛山景区路口村民卖起野蘑菇
  
  “这是野蘑菇吗,看上去很好吃的样子,黄嫩黄嫩的,好想咬一口!”“你小时候看过《大盗贼》没?这个很像左培尔喝的汤里的可爱蘑菇呢!”龙泉镇东殿后村是通往昆嵛山景区的常用通道,在村口的一顶大阳伞下,三四名20岁左右的年轻游客围着一篮子黄蘑菇惊喜不已。
  
  “这个啊,是牛肝菌,今天天没亮刚拾回来的。”一身浅蓝工装上衣的王玉芹裂嘴笑道,“10块钱1斤!”而在牛肝菌的旁边,还有两种外貌各异的野蘑菇,一种伞盘较牛肝菌稍大,伞面鲜红;另外一种伞面灰黄,蹭了一层绿色的苔藓。据王玉芹介绍,这两种蘑菇分别是松蘑和扎莴。
  
  除了王玉芹,还有五六个村民支着蘑菇摊。不少从昆嵛山景区出来的游客,将车停在一边,过来选购蘑菇。
  
  最贵一斤三十元卖给酒店有优惠
  
  记者看了一下,牛肝菌是主打蘑菇,几乎都有售卖。而松蘑、扎莴、树蘑、小黄莴则数量较少,每种蘑菇最多出现在两个小摊上。孙模文的摊位紧靠着王玉芹的摊位,他告诉记者,牛肝菌的数量相对多,10元/斤。而扎莴和松蘑必须得大雨过后才生得出来,是个“稀罕物”,价钱都在30元/斤左右。
  
  由于东殿后村通往昆嵛山风景区,许多进山的游客都会从他们村前经过。“游客对咱村里无污染的野蘑菇感兴趣,这不,我们就都去摘来卖。”王玉芹说,今年七夕过后,山里的野蘑菇陆续探出了头,她在8月31日上午采了30斤的牛肝菌,按照10元/斤的售价,单靠此项就能赚得300元钱。除此之外,卖给东殿后村里的酒店也是一种销售渠道,据孙模文介绍,酒店要的量大,但价格也相对低一些,“今天我卖了15斤牛肝菌给他们,算5元/斤。”
  
  依托附近蘑菇园蘑菇宴成主打菜
  
  昆嵛山的野蘑菇,不但被当地村民当成特产卖,还是当地酒店的美食招牌。距离村口三四百米外,是昆嵛山大酒店。酒店经理刘恒园告诉记者,依托昆嵛山这个大的蘑菇园,蘑菇宴一直是他们的一个主打菜系。
  
  在酒店的菜谱上,记者注意到,蘑菇菜品售价不菲,比如,炒黄菇68元/份,炒黄土蘑88元/份,炒土蘑菇68元/份,炒扎莴88元/份。这些野蘑菇的成品菜都价格不菲,能有市场吗?对此,刘恒园说,每年秋季是野生菌类最丰富的季节,仅仅是八九月份,这些野生菌菜品带来的收入就能达到几十万元。
  
  提醒
  
  野蘑菇味虽美小心毒从口入
  
  国家食药监局近日发布今年第2期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预警公告,提醒公众预防毒蘑菇中毒。
  
  由于毒蘑菇所含的蕈毒素不能通过烹调、加工破坏,许多毒素还无法检测,目前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食用野生蘑菇。消费者不要采摘野蘑菇,对市场上出售的野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不要采购、制作和食用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蘑菇。夏末秋初是毒蘑菇生长旺季,也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监管部门要对有采摘习惯的农村地区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目前对毒蘑菇中毒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应尽早采用催吐、洗胃等方法,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据《新民晚报》
  
  村民讲述
  
  采蘑菇是个辛苦活哪些有毒一眼便知
  
  为采蘑菇常被蛇咬伤
  
  上山一次,带回来几十斤野蘑菇,几百块钱赚到手。这笔买卖看似收益颇多,但孙模文表示,“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能耐的。”据他讲,前几天有个村民进山采蘑菇碰到毒蛇了,但万幸只是让蛇毒牙拉了一下,去毓璜顶医院花了1000多块钱治好了。“被它咬一下试试,咱这根本治不了,只能送到毓璜顶医院,一次1万块钱拿不下来!”
  
  57岁的王玉芹被村民叫作“山狼”,因为她天不怕地不怕,每次进山都是独来独往,有时其他人只能带回来十几斤重的蘑菇,她篮子里的蘑菇却能有30斤。孙模文开她玩笑,说她躲着别人自己进山,能守住一些“蘑菇宝藏”。
  
  凌晨三四点就要上山
  
  “每天三四点钟天不亮的时候,村口就能听到发动机嗡嗡的声音,就知道有村民要骑着摩托车进山采蘑菇了。”孙模文说,近村几座山上的蘑菇已经被村民扫荡光了,要收获成筐的蘑菇起码得走出二三十里地。如果没有几年的经验,挨个儿山头地乱撞可就“费老事了”。现在秋天早晨的露水重,在山里走几步,不仅裤子会湿答答地贴在身上,上衣也免不了被打湿。即便如此,村民也不愿等到日头大露水退去的时候上山,对他们来说,被太阳烤更难受。
  
  哪些有毒看一眼就知
  
  “我们认识香菇和平菇,这些野蘑菇平时都没见过,应该没毒吧?”面对游客这样的询问,孙模文拍着胸脯作担保。今年62岁的他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的大饥荒,最后能吃的蘑菇全被“扫荡”光了,而这些实战的经验给了村民了一种本领——哪些有毒,哪些没毒,哪些好吃,哪些不好吃一眼便知。
  
  孙模文告诉记者,每年秋天,城里的市民来昆嵛山旅游,爬山遇到野蘑菇的机会比较大。“他们都稀罕这东西,看到了都赶着往包里装。”孙模文说,一些比较谨慎的游客会把这些战利品给他们这些昆嵛“土著”做个鉴定,看看是不是可食用菌类。
  
  “他们采到毒蘑菇的概率还挺高哩,光咱村附近的山里就有十几种野蘑菇,城里人哪认得这些,就是村里的年轻人可能也不懂。如果在村头碰到想进山采蘑菇的游客,我都会提醒他们要谨慎点呢!”孙模文说。见习记者 卢健 图/记者 王杰
  
  

达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