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伯婉拒补助:
“送水能挣点钱,就不让大家破费了”
韦茂志家境贫寒,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他的父亲靠帮人运送山泉水谋生,送一桶水赚2.5元。当工作人员提出给予韦父一定经济补助时,这位54岁的阿伯却婉言谢绝了,他说,儿子身故是天灾人祸,自己“送水能挣一点钱,就不让大家破费了。”
51岁交警换心得新生
在韦茂志父亲填写《器官捐献志愿书》的同时,51岁的陕西交警老郝则在焦急地等待能赠他一颗“心”的人。老郝曾患地方性心脏病“克山病”,5年前出现胸闷气短、干咳、不能平躺睡觉等症状,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每年冬季均会发作严重的心脏衰竭。“我从2007年起,每年要住三四次医院,去年春节开始,因为病情危重,大半年待在医院里。”
今年,他慕名来到广州就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移植团队评估后认为,他符合心脏移植手术的指征,但需要等待一个跟他血型相同、大小适合、HLA组织配型相合的捐献者。在等待了四个多月后,他幸运地等到了韦茂志。完全陌生的两人HLA组织配型六个位点竟有五个相符,相当不容易。
10月14日12时,生命已无法挽救的韦茂志被送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手术室。器官移植专家实施了胸腹联合心脏、肝脏、肾脏的同时获取,随后心脏被移植到老郝身上。15时30分,手术结束,小韦年轻的心脏在老郝的胸腔里依旧有力地跳动。
“感觉很好!感谢捐献者和医生,让我重获新生!”昨天,正处于康复期的老郝激动地讲述手术后自己的状态:手术后六天摘掉心电监护,七天即下地。说到动情处,忍不住落泪。按照器官捐献回避原则,他未被告知韦茂志的情况。心脏移植后,他需要终身服用抗排斥药物。老郝说,希望能尽快重返工作岗位。
99%需心脏移植患者因供体缺乏无法手术
记者获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早在1995年就率先完成了亚洲首例新生儿心脏移植术,迄今完成了十余例心脏移植及心肺联合移植术,术后患者最长已存活了7年,一年存活率达到90%。
“目前国内器官供不应求、形势严峻,心脏捐献尤其短缺。”该院副院长、器官移植首席专家何晓顺教授指出,我国登记在册的需要进行心脏移植的患者在10000至20000例,但是实际上每年做手术的患者仅有100至200例,约99%的患者会因等不到供体而无法手术。该院已有多名患者在等待心脏的过程中死亡,而这次幸运接受移植的病人也等待了四个多月。
何晓顺指出,国内很多晚期危重病患者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在自己过世后捐献心脏。“心脏捐献对病人身体、医生技术条件等要求很高。有些志愿者选了捐献心脏,但大多数没有成功。”高敏说,就在小韦出车祸当天,也有人打电话想为正在抢救中的家人捐献器官和遗体,但遗憾的是下决心的时间太晚,病人的身体情况已不适合进行捐献。
“不过,这几年捐献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今年,好几例都是和小韦一样,要求捐献器官和遗体。”高敏说,这令她感到欣慰,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生命将得到拯救。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