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8000年前的远古笛音再响起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桐   2018-04-22 15:30:00   作者:吴桐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河南贾湖遗址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将中国音乐的起源推进到距今8000多年前,震惊世界。去年在央视《国家宝藏》中惊艳亮相的骨笛也让这件古老的乐器被更多人所了解。8000多年前的远古笛音,是否能穿越历史得以重现?

  历时一年,笛子演奏家唐俊乔联合贵州玉屏璞韵箫笛文化有限公司制笛师王建宏,成功地用树脂合成材料和苦竹,复原出音色极为接近的仿骨笛。作为2017年国际艺术基金项目,上海音乐学院大型原创交响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将于5月1日—2日亮相第35届“上海之春”,唐俊乔将吹起天籁笛音,带领观众从一件乐器的发展中感受历史与文明的演变。

  反复试验研制出仿骨笛

  浙江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蒋国基是《笛韵天籁》的特邀演奏家,他拿出一只用鸡骨仿制的骨笛,吹奏起作品片段,笛音中有古代音乐的幽远,又有现代音乐的抽象。这一次复制的笛子中,包含一支用鸡骨做成的骨笛,和一支用自然死亡的鹰的腿骨制作的骨笛,而更多的是树脂合成材料和苦竹制作的仿骨笛。

  “中国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二胡、琵琶、扬琴等都来自异域,笛子算是土生土长的乐器。而且,笛子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也能称得上是世界乐器的鼻祖。首次在舞台上呈现根据出土文物仿制的骨笛之音,我希望能让观众听见这件乐器的历史底蕴,也看到这件乐器的创新发展。”唐俊乔说。

  骨笛复原的重要依据是河南贾湖253号墓出土的6孔骨笛实物。复原团队首先测量了不同出土骨笛的内径、长度以及管壁厚度,取平均值,再依据平均值数据,采用红木、紫檀、杉木、紫竹、湘妃竹、苦竹、树脂合成材料等进行反复试验,最终确定用树脂合成材料和苦竹复原,研制出与出土骨笛音色相似且音准更精确、音质更丰满的仿骨笛。目前,团队复原的仿骨笛正在申请专利。

  中国歌剧舞剧院编剧徐瑛将《笛韵天籁》设置成四幕,从笛子的演变折射出文明的发展。徐瑛表示,从骨笛到竹笛的演变,实际上反映了先民们为了生存向动物展开杀戮,到自觉弃骨笛、取竹笛,追求竹之气节和竹之风骨的过程,象征了人从低层次的生存追求到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的演变。

  民族艺术要有“国际范儿”

  交响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让人们聆听来自远古的笛音,但这并不仅仅是一次复古,它在文化立意、音乐形式、器乐体裁、音乐创作、演奏技法等方面都有大胆的创新。音乐总监许舒亚说:“《笛韵天籁》既有民族音乐,也有交响乐,甚至还有合唱和电子音乐的融合,这是一部在音乐上充满原创性的作品,将给观众带来惊喜。”此外,《笛韵天籁》还将在音乐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媒体艺术制造出充满意境的视觉图景。视觉总监代晓蓉说:“音乐是抽象的,如何在视觉呈现上达成写实与写意的平衡是个难题。但我相信,现代科技手段为艺术表达拓展了新的空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利用它。”

  除了音乐与视觉的创新,《笛韵天籁》在表演上也有诸多创造性的呈现。唐俊乔特别请来中央芭蕾舞团一级编导费波,为演员们进行形体训练,让他们在舞台上除了“奏”,还可以舒展肢体,更自由地“演”。令唐俊乔惊喜的是,接受过形体训练的学生们,再去吹同一首曲子,明显能更好地传递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说,《笛韵天籁》既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质,又充满了“国际范儿”。“《笛韵天籁》为传统民乐在现代艺术潮流中的发展,也为民族艺术走向国际舞台,进行了新的有意义的探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