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陕北民歌怎么翻译成俄语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卢旸   2016-09-18 16:47:00   作者:卢旸

  8月24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陕西人民出版社发布新书《陕北经典民歌(汉俄对照)》。该书精选10首最具代表性、朗朗上口的陕北民歌翻译成俄文并配上曲谱,由俄语翻译家孟霞、俄国文化专家娜塔莉-察廖娃以及作曲家刘炽之子、音乐陕北民歌的唱词传承家刘欣欣共同完成。

  “不管哪个民族的民间歌曲,它都是属于人民的,它们永远歌唱的都是老百姓最朴实的生活和最纯真的感情。”孟霞谈到她与娜塔莉-察廖娃、刘欣欣编写此书的初衷,“我们希望用创造性的劳动、艺术化的努力、精益求精的态度,把最接地气、最朴实无华地反映人类普遍价值意义的陕北民歌翻译出来,让它唱响在丝绸之路上。”

  “中国的民歌不是平地而生的,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风俗、信仰和道德规范成为了滋养民歌成长的源泉。”刘欣欣认为,陕北民歌中流淌着《诗经》的血脉,承继了汉乐府的情愫,反映出草根野趣。例如《诗经》中的“兴”(即兴起,以先言它物来引出自己心中所想咏叹之意、之词)与“比”(即类比,一般来说是非同类的具象性的类比),对陕北民歌的生成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陕北民歌又有着乐府的情愫,这一点首先体现在陕北民歌中的女性形象身上。陕北女性,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生成了敢爱敢恨的鲜明个性,陕北民歌里就有她们活生生的素描和写真。最难得的是陕北民歌中反映出的草根野趣。陕北民歌里无论是锅碗瓢盆,还是柴米油盐,或是衣食住行、田间地头、婚丧嫁娶,碰到什么唱什么。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由于地理原因与外面世界的联系不多,这恰恰使得他们的民歌更多地保留了其纯民间的“原生态”。陕北方言里特有的叠词使用方式,如泪蛋蛋,毛眼眼等以及陕北民歌的用韵,时常令中国的大文学家和大诗人们赞叹不已。

  陕北处处有民歌

  “我们知道,围绕着陕北这块黄土高地的主要是山西、内蒙古、甘肃和宁夏。陕北的两个中心城市是延安市和榆林市。这些行政、地理因素影响着陕北地区文化传统的形成,尤其是在陕北民歌的风格和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该地区不同文化之间有时甚至是水乳交融地互动和交流。”刘欣欣对陕北民歌如数家珍,他依据陕北民歌被使用的频率将其大致分为信天游类、社会生活类的小调小曲、山曲(蒙汉调)类、秧歌调类、祭祀祈求和崇拜类及其他杂项杂类等。“未将‘情歌’专门辟为一类,是因为在各种类别中都有它的存在。”

  “在漫长的数百年间,陕北人民怎么就能将汉族民歌与蒙古族民歌的旋法和唱法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呢?看似既简单又自然的一两个音的改变、一两处节奏的相容、一两首曲调的混合,那种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怎么就做到了那般的完美无缺了呢?”刘欣欣介绍,山曲,或称蒙汉调、爬山调,这种产生于走西口这条路上的陕北民歌,最能体现陕北人民对民歌发展的原创力。歌声中感受到的,分明是蒙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无边无际的、长调的悠扬以及陕北高原的“千山万壑我化生”的跌宕起伏、激越高亢。书中选取的《大青山》,就是这样一种山曲。

  翻译以演唱为目的

  如何能把陕北民歌翻译得既能保留其原有的神韵,又能让其得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尤其是讲俄语国家的人民的理解和喜欢,是该书的形成中最困难的地方。2009年,陕北民歌译介首届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孟霞首次尝试着把信天游《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翻译成俄语。“尽管翻译出来了,但无论从文学性,还是艺术性角度来讲,我对自己当时的翻译作品并不满意。”孟霞回忆。时隔三年,第二届陕北民歌译介全国学术研讨会又在西安音乐学院举办,孟霞与俄罗斯同行娜塔莉-察廖娃共同翻译。“我翻译,她润色,显然,从歌曲翻译的文学性上看,译文的质量好了很多。但我们依然觉得这离演唱还有很远的距离。实际在那次学术会上学者、专家们更多讨论的也是这个问题:翻译陕北民歌、研究其译介目的在于什么?”

  “我们的翻译是以演唱为目的的。”孟霞、娜塔莉-察廖娃、刘欣欣三位不同国籍、不同领域的专家一起不断切磋、打磨,让歌词翻译和曲调相匹配,单词音节与音乐节拍吻合,单词的重音与歌唱呼吸协调,体现出歌曲本身诗性特征。“俄语是多音节字,一个中国字翻译成俄语可能会变成一长串音节,要在一拍里唱出很多音节,对演唱者是相当大的考验。俄语词汇非常多样,选择什么样的词最朗朗上口,也是歌唱者非常在意的问题。”拿到书稿之后,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姚青就试着唱了,她认为:“书里翻译成俄语的歌词,符合声乐发声的基本要求,能够实现传唱的目标。”

  “陕北民歌蕴含着中国陕北黄土高原深厚的物质文化、观念文化、习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翻译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对这些文化元素可译度的把握。”孟霞表示,一方面,译介的目的在于让世界了解独具特色的中国陕北民歌;另一方面,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由于陕北文化、陕北方言的独特性,加之篇幅的限制,无法在歌曲框架下传递全部的文化内容。所以,歌曲的翻译工作可以说是在艰难的选择和取舍中完成的。

  该书是陕西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出版的带曲谱的俄文音乐书籍,对于责任编辑、美术编辑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陕北民歌,书中每首曲目都配了文字简介、陕北安塞县农民亲手绘制的与歌曲主题相关的农民画,易于演唱和配器的五线谱,以便读者借助于文字、图画和音乐这三种符号形式更好地体会和理解陕北民歌的意境和内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