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少儿音乐课程需不需要表演?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张 燚   2016-07-29 14:12:00   作者:张 燚

  少儿音乐课程需不需要重视表演?这根本就不是问题,但是看到大量少儿音乐课堂甚至正式演出都不重视表演,又显示出这是一个问题。

  少儿音乐课程属于素质教育范畴,不能以专业教育的方式进行。稍稍了解少儿教育规律的老师都知道这一点。遗憾的是,大量音乐老师自身接受教育时都是以所谓“专业”方式,因此轮到自己教学时,也只会用“专业”方式。所以,我经常听到指挥少儿合唱的老师大谈“音高准确”、“音色纯净”、“声部清晰”、“声音均衡”……这些当然都没错,但是那么重要的“表演”在哪里?甚至还有老师认为表演会“影响音乐质量”所以“不要表演”!

  此情此境,见到《音乐周报》的文章《合唱课程既要教,更要演》(2016年6月22日),内心就忍不住澎湃起来。这是一篇有关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合唱课程展演活动的报道性文章,阅后又忍不住加以引申,继续追问一些问题。

  少儿音乐教育是不是以音乐为中心?

  当然不是。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绝不能以音乐技术为中心,要认识到学生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才是个体成长与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这明显不同于盛行的课程中心论,而体现出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特点来。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音乐,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成为音乐家。少儿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人才,而是用音乐来培养人才。另外,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以综合的方式感知和把握世界,也是以综合的方式提升自身,不能求“专”,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认识少儿音乐活动,更不能以专业音乐标准来衡量少儿音乐素质教育。

  作为教师,就要摒弃习惯性的专业思维,重视音乐行为中的综合教育因素(包括表演),杜绝专业化、技术化的少儿音乐教育——可怕的是这种违反少儿接受规律、有碍少儿发展的行为竟然在很多学校作为经验广为传播。

  我们是否充分认识到表演对于孩子的价值?

  答案就一个字:否。在很多人心目中,“表演”甚至就是贬义词——这即便不能说是完全谬误,也至少是很不全面。

  少儿具有表演的天性,表演的过程也是“做中学”的过程,学生在表演的有意味的实践中可以习得多种能力。表演是一种综合艺术,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因素,统合着音乐、美术、语言文字、舞蹈、运动等各种形式,体现了身心与思想的交流、动与静的结合、个体和集体的协调,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少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表演完全可以充任少儿成长的优质支持。表演其实是自我向理想角色靠拢的过程,需要少儿从当前自我出发,提高想象、体验和行动的能力,来达成理想角色的真实。表演还是理解和对话的过程:少儿通过对角色的理解,达到对自我的理解、对他人的理解、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理解,进而达到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其间还持续发生着自我与自我的对话、自我与角色的对话、自我与他人的对话乃至自我与世界的对话。在这样的理解与对话中,少儿不仅获得主体意识,而且集中建设起来自我与自我、角色、他人、社会的关系;不仅认识了自我,而且考虑到他人具有同样的主体性,乐意与角色、他人共同分享身边的世界。

  何况,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而是具有想象性和感染性,在潜移默化中美化人们的性格、思维和心灵。所以,少儿音乐课程不应以课本或专业技能练习为中心,而要以活动为中心。在活动中,则要充分利用表演这种生动活泼的综合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并获得亲身的丰富的音乐体验。

  表演是在妨碍还是促进音乐的表现?

  表演能够促进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这一点不用多说。但很多老师都会如此认为:音乐活动中加上表演,会影响学生音乐能力的发挥,会影响观众对音乐自身的关注。

  其实不然。就歌唱来说,身体的表现既是歌唱的深入,也是歌唱的天然组成;表演使歌唱更有质感,表现力更强更多样更能触动人心;单凭声音来表现歌唱艺术是残缺的,何况声音的塑造也要依赖形体表演的生动。歌唱尚且如此,对于音乐作品来说表演就更重要了。

  音乐作品是否能触动人心,绝不止于“声音”,而必须有表演来帮忙。我们会发现很多“音乐技术”很强的人在作品的演绎上却乏善可陈,相反还有一些技术并不出色的人却能通过表演来“抓住人”。我们很难想象,一部富有生机的音乐作品,竟然能由一具具僵硬的躯体完成。成功的音乐,和动人的表演一体。

  总之,少儿的成长是一个整体,少儿音乐课程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种音乐能力的掌握。综合了表演的音乐课堂或音乐演出就某种音乐能力培养方面貌似低效,但在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感知力、表现力提升,以及心、智、体、和(社会能力)的协同建构方面却十分高效。如果考虑到时间维度(比如两年),综合了表演的音乐教育较之顾不上表演的音乐教学,即便在单纯的音乐能力方面也会展示出明显优势。毕竟,表演不是音乐的补充而是音乐的应有方式,融合也更与少儿成长规律相契。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