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胡昌辉
责任编辑:李泽
张居文(左三)在查房
张居文(左一)与团队进行病例讨论
张居文(左一)诊查患者
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成修 马瑾 烟台报道
如果把人体的血管全部连接起来可达惊人的96000公里,足可以绕赤道两圈有余。作为人体血液的运输通道,遍布全身的血管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河,往往一处不起眼的病变都可以造成生命的“决堤”。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张居文和同事们多年来始终坚守在血管外科一线,他们用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成为了患者最信赖的“护河人”。
守正创新:开创感染性主动脉瘤新术式为患者守住生命通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多,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也让血管病成为了危害百姓健康的一大杀手。1999年,烟台毓璜顶医院在全省较早成立了血管外科,作为科室的元老,张居文见证了血管外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整个历程。
“当时我与杨牟主任搭档,主要通过开放式手术进行血管病的治疗。”作为当时较为复杂的手术,难度大、时间长让许多医生对血管外科手术望而却步,但面对痛苦的患者和岌岌可危的生命,血管外科团队并没有选择退缩,他们迎难而上,终于使科室治疗水平达到了全省前列水平。
“血管病原则上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部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精’更要‘全’,要对全身的解剖学结构和相关知识了如指掌。”张居文并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医生,但谈到专业,他却总能思路清晰、滔滔不绝。
对于术者而言,感染性主动脉瘤是主动脉瘤中的禁区,该病发病急、致死率极高,传统的手术方式患者复发率居高不下,术后效果差。为了攻克难题,挽救更多的生命,在杨牟主任的带领下,张居文和同事们开始了艰苦的攻坚。经过查阅大量中外文献以及反复的生物学实验,最终烟台毓璜顶医院完成了全国首例“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切除+带腹直肌后鞘的腹膜自体成型血管置换术”,该术式开创性地运用患者自身组织进行人体血管重建,极大降低了患者术后复发率,最大限度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不是烟台毓璜顶医院,我妈早就走了!”这是一位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家属发自肺腑的感叹。当时,患者确诊后辗转北上广等大医院却始终无法手术,面对岌岌可危的生命,家属倍感煎熬,经人推荐,患者被转入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面对痛苦的患者,张居文和同事们决定为其进行带腹直肌后鞘的腹膜自体成型血管置换术,重塑她的受损血管。
“感染性主动脉瘤的手术非常困难,不仅要进行高难度的游离,而且在进行带腹直肌后鞘的腹膜自体成型血管修补时更需要针针精细,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张居文告诉记者,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此台手术做了足足9个小时,3组医生轮番上阵,最终将患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如果没有创新的术式,该名患者的生存期往往超不过一年,但经过我们技术的创新,目前患者依旧健康幸福地生活着。”张居文坦言,作为一名医生,创新是极具挑战性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每次看到患者的生命得到了延续,看到家属那欣慰的眼神,再苦再难大家也会全力以赴。
追求卓越:探索分支支架临床应用砸开禁忌之门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是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始终坚持的前进方向。多年来,对于外科术者而言,侵犯血管的肿瘤往往最为棘手,特别是针对某些主病灶侵犯血管却未出现远端转移的病人,很大概率将遗憾地失去根治的机会。为了提高此类患者的手术根治率,张居文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度参与肿瘤根治术的治疗之中,极大地提高了此类患者的根治率。
曾经,一位40岁的男性罹患盆腔部肿瘤,由于肿瘤较大,侵犯多个重要血管,往常,类似病人多半会失去手术机会,只能转入内科进行保守治疗。但为了给予患者根治的希望,在杨牟主任的带领下,张居文和同事们经过充分评估,为其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的血管重建方案。经过艰苦的手术,患者的肿瘤被完整切除,且下肢血流保持了通畅,时至今日,患者身体良好。
“医学进步的目的永远都是患者,所以我们不断探索的动力同样来自于患者。”作为血管外科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张居文见证了科室一步步的成长,他也成为了推动技术进步的实践者与倡议者。
运用腔内技术开展血管病的治疗是目前的前沿技术,相比传统的开放性手术,腔内技术创伤更小,对于年龄大、身体弱、基础病多的患者而言更加“友善”。作为山东省区域诊疗中心,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在全省较早开展了腔内技术,对于常见病的治疗水平也走在了全省前列。
“从临床上看,腔内技术有自身的优势,但在胸腹主动脉瘤的治疗上,腔内技术始终没有突破,也让许多患者失去了手术机会。”为了让腔内技术拥有等广泛的适应症,张居文和同事们在充分吸收外省先进经验的同时,展开了艰苦的探索,最终在2018年实施了烟台首例运用分支支架进行胸腹部血管瘤治疗的病例,并获得了成功。
“分支支架简单说就是在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三维探查后,对传统的支架进行打孔改造,让其适应患者的治疗需要,再通过小支架的辅助,从而实现为胸腹血管瘤患者重塑血管通路的目的。”张居文介绍,分支支架技术是目前血管外科领域最为先进的技术之一,由于手术具有个性化特点,所以对医生的综合要求更高,手术的容错空间更低,医生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但为了患者,张居文和同事们始终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曾经一位80岁的男性患者来到了烟台毓璜顶医院,经过检查,患者罹患了胸腹部主动脉瘤。由于老人身体状态较差,难以承受开放性手术。面对患者强烈的求生欲望,张居文团队迎难而上,决定为其通过分支支架来彻底解决病痛。
“这位患者的病情的确比较复杂,所累及的脏器也比较多,为了万无一失,术前我们为其进行了详细检查,并准备了完备的手术方案,虽然手术难度很大,但我们还是坚持为老人搏一把。”张居文告诉记者,老人的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恢复良好,几乎看不到病痛对他造成的影响。
勇于担当:做B型主动脉夹层的“拆弹专家”
在采访中,“患者”成为了张居文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只要是对患者好,张居文和同事们总会义无反顾,从未给自己留半点后退的余地。
在众多血管病中,主动脉夹层是最凶险的一类。相比A型主动脉夹层的来势汹汹,B型主动脉夹层在诊断和治疗上面临着更多复杂的局面,尤其在诊断上更易延误诊断甚至漏诊,用步步惊心来形容毫不为过。
“B型主动脉夹层是指患者的主动脉弓降部和腹部部位出现血管内膜破裂形成夹层,对于此类患者,首先要迅速降压,如果不能控制住血压,就必须进行急诊手术。”张居文形容,主动脉夹层手术就如同是在沙滩上盖房子,稍微一丁点儿的疏忽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局面,患者的生与死往往就在一瞬间。
目前,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腔内技术植入支架,快速封堵破损血管的内膜,回复原来真腔血管的血流,原理虽然简单,但想要做好却非常考验医生的水平。“由于夹层血管非常脆弱,且我们的支架必须全程从真腔内穿行,所以要求医生放置支架的位置必须准确,支架的长度和口径也要恰到好处,否则手术极容易失败。”张居文介绍,主动脉夹层手术要求医者又快又好,往往两个小时之内就要结束战斗,这种高强度、高压力下的手术,医生的技术能力必须过硬。
“救命!”曾经,一位50岁的男性突发B型主动脉夹层被紧急送往烟台毓璜顶医院,经过检查,患者血管撕裂严重,假腔几乎将真腔完全压瘪,由于血供不畅,患者的左腿严重缺血。面对如此危重的情况,张居文团队没有退缩,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了手术。
“说实话,这台手术的难度极大,但患者还很年轻,如果我们不拼一把,他的命肯定是没了。”张居文形象地将自己和同事比作“拆弹手”,在手术台上,医生和患者是绑在一起的,唯有全力以赴才能完成双向的“奔赴”。
经过惊心动魄的手术,张居文和同事们终于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面对鲜花与掌声,张居文团队却显得非常淡然,在他们看来,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患者的康复,才是医生最大的幸福,也是大家全力以赴的最终目的。
“作为一名好的血管外科医生,除了持之以恒地学习与努力外,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患者看不到的困难,长时间的X视线照射,让许多同事出现了职业病,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没有想过放弃,这种坚持,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对患者的热爱。”在采访的最后,张居文坦言,一名医生永远也离不开患者,这种休戚与共、并肩战斗的关系是支撑医生不断精进的根本动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像一颗钉子般钉在临床一线是张居文团队对患者的承诺,更是大家发自肺腑地心声与希冀。
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张居文
专家简介
张居文,主任医师,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兼任山东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烟台市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血管外科医、教、研工作20余年,擅长血管外科领域各类高难度手术及腔内介入治疗,包括:颅外颈动脉狭窄疾病、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根治手术和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髂股动脉狭窄及动脉瘤的手术和介入治疗;肿瘤侵犯大血管的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和糖尿病足的综合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外科治疗等。
近年来,在SCI等医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作为主要参与人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编著作2部,协同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
初审编辑:胡昌辉
责任编辑: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