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年创作 20米烟台开埠风情图长卷亮相

2024-01-17 22:50:1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焱培

  大众网记者 焱培 通讯员 李淼 烟台报道

  人来人往的码头、 别具一格的黄包车、风格迥异的特色建筑群,挑担的、抬轿的、路边说笑的……随着一幅20米的钢笔画长卷徐徐展开,热闹非凡的烟台开埠文化跃然纸上。在用钢笔写字少见的年代,有人却在用钢笔画记录着昔日的老街……他叫王相俊,是一名钢笔画家。

  耗时两年 易稿60余次

  他创作的这幅20米长卷图起名为“烟台开埠风情图”,“这张长卷涵盖了烟台山、朝阳街、大马路一些建筑群,将它们融合到一起,比较简洁、一目了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烟台开埠文化。”王相俊介绍道。芝罘俱乐部、金城电影院、全界药房旧址、海滨舞场……将近40个有特色的老建筑融合在一张长卷上,将民国30年代老烟台街头的热闹劲儿“复原”。黑白对比强烈,刻画精细入微,画面效果细密紧凑,一眼看过来像是穿越到了那个年代。

  “最早的时候发现烟台的一些民国时期的老建筑有些被拆掉了,有些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失去了原貌,当时就想复原成一副长卷图,更完美地呈现出烟台民国特色。”谈起创作起源,王相俊娓娓道来。这20米的长卷倾注了他两年多的心血,收集资料、采风,无数个日日夜夜伏案作画,前前后后打了300多张草稿,不知道换了几次钢笔、多少个笔尖……他说,画这幅画更多的是想让不管是烟台人还是外地人参与到、欣赏以及学习这些老建筑,虽然这些老建筑离我们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解这些历史、建筑、文化,从而才能更好地去保护、爱护。

  就像王相俊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历史不能只留下地名,故事要流传出去。”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名字,而名字背后往往都有一段往事。百年的沧海变迁,一座兴旺的港城,摇身变成今天的现代化城市,来时的路,厚重的文化历史,都值得铭记。

  20余年 5000多幅钢笔画

  记者了解到,王相俊自幼酷爱画画,4岁便开始临摹小人书,后来跟着家人学习绘画,进画室跟老师学,再到高中时期拜名师,后又在天津美院学习雕塑。“钢笔画是在大学时候画建筑钢笔画时候接触到的,其实我的专业课有很多需要靠计算机软件完成,但我只想也只喜欢手绘。”交流中,不难感受到王相俊对画画的痴迷。他还记得,上大学时学校经常组织他们去海边采风,冬季风大的时候按画本都困难,很多同学画十分钟就坚持不住了。可王相俊一坐就是三个小时,画到最后,全身只有三个地方能动,一个是眼睛,一个是牙齿,还有一个是右手。他说:“我回宿舍靠着暖气烤半个小时,腿上才慢慢有点感觉。”

  “那些年不管发生什么,我都没有放弃我的画,就算哭,也要动笔画画。”没有收入生活简朴,不吃饭不睡觉,王相俊也坚持一天画满16个小时。就这样一直画了八年,画了100多幅画,他才终于觉得踏实了,“就是那批画,让我走到画界,成为一个画家。也是那批画,让更多人知道了老房子要保护,感情要留存。”说起过往那段经历,王相俊眼泛泪光。

  小时候王相俊跟随姥姥生活在所城里,虽然后来搬走了,但他熟悉这里的胡同、老树、人家,这里温馨的邻里、老旧的门扉、冒起袅袅炊烟的烟囱时常出现在他成年后的睡梦里。王相俊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物,在前些年,听说所城里要拆迁改造的时候,他用手中的钢笔,把对所城的情感注入每一根线条,一笔一笔画下来,只为这座魂牵梦绕的古城,让更多人在记忆里常梦常新。画完了心中的所城里,王相俊对老城区的历史意义体会更深了,“烟台有很多文化景区,但是我发现人进来了留不住,走的时候又带不走。”为了让外地人带走烟台的文化,带走这个城市的一点点东西,于是王相俊把他画的这些老建筑做成了明信片,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烟台历史。

  到今天,画钢笔画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王相俊也成为了小有名气的钢笔画画家,是烟台黄海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烟台美术家协会理事,也是中国云峰画苑签约画家、芝罘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当问到这么多年画了多少幅作品时,王相俊略加思索慢慢道来:“写实、写意、写生等各个门类加起来可能5000幅左右吧。”不管外界的赞叹多么热烈,王相俊依然很淡定:“不管别人怎么认可我,我始终觉得我的画还差一步,还要继续学习。”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画家,应该留下一些经典的东西,“我只想画出自己想要的东西,画家是以作品来说话的。”

初审编辑:胡昌辉

责任编辑:李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