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中心那些人儿 为少上厕所几乎不喝水

2012-01-05 08:18:00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急诊护士每天要接听很多电话。   李泊静 摄
   抢救室里医生为患者抢救治疗。  李泊静 摄
  急诊大厅里护士们常用输液袋灌入水放到暖炉上取暖   李泊静 摄

  有一个地方24小时都是灯火通明,有一个地方虽然你不爱去,可是当你被疾病折磨的时候,当你突发意外的时候,你最想见到的就是那里的人……这个地方就是120急救中心。
  
  2011年12月30日晚到12月31日凌晨和今年1月2日晚上,记者和毓璜顶医院急救中心的医生护士们一起度过了十几个小时,体验了她们工作的辛苦,感受到了她们承担的那份压力。
  
  因为抬担架不少护士腰不好甚至胳膊都脱臼了
  
  2011年12月30日晚23时57分,是我体验120参与的第一个急诊,说实话当时心情非常激动,脑子里老是电视里的画面,“呜呜”的警笛声中,救护车的大门哗地打开,拎着急救箱、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护士风一般地冲了出来,迎接他们的是感怀感激和充溢着激动的眼神。
  
  然而第一次出诊却没有这般风驰电掣的感觉,由于是深夜,路上的车并不多,救护车司机并没有打开警笛声,安静地穿过大街小巷,在打了几个电话的询问后,最终找到了拨打电话的病人家属。
  
  车门一打开,急诊护士小宋就拎着急救箱跑了下去,我连忙拿起担架往外冲,说实话当时感觉挺轻的。一同出诊的王医生似乎明白我的感觉,一边要过来帮我拿着担架,一边好心地告诉我,别觉得轻,拿着爬几层楼就重了。我心里有点不服,小时候就干农活,这么轻的东西怕什么,所以避开王医生就往楼里跑。不过拿着担架跟在小宋的身后跑出不过20米,我开始觉出担架的分量,这才知道王医生所说非虚。
  
  由于这位病人还能走路,担架并没有发挥用途。不过我却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一个空担架拿着爬楼都很累,如果抬病号的话怎么办?出诊的包括我才四个人,一个司机,一个医生和一个护士。很显然那位司机不太可能下车抬担架,如果我没有去体验,也就是说出诊的只是两名比较瘦弱的女士,她们抬得动病人吗?
  
  小宋不以为然地说,就我俩和病人家属抬呗。为什么司机不下车帮忙呢?“司机他们的腰都不好,很多急诊护士医生的腰都不好。”王医生解释说,抬担架是个重活,尤其是碰上比较胖的病人,一面要快速把病人抬下来,另一面还要避免病人磕着碰着,不过一般情况都有病人家属帮忙。
  
  此后,我跟多名护士医生攀谈知道,出诊抬担架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苦。外科的黄海波医生告诉我,好多急诊护士腰、胳膊都不好,最后转到别的科室,甚至有护士在抬担架时胳膊直接脱臼了。当时我很惊讶,看着坐在旁边的值班护士小赵,我忍不住问:
  
  “抬担架碰上很重的病人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抬呗。”
  
  “那要是抬不动怎么办?”
  
  “那就使劲抬……”
  
  平时累得不愿说话,见到病人立马热情
  
  以前有人跟我说护士都比较冷淡,其实一开始来120,我还真有点这种感觉,她们不爱说话,就算开口也用最简单的话语答复我。说实话,做记者以来很少碰到这么不领情的受访者。可是后来才发现我错了,她们不是不爱说而是太累了,她们把所有的温情都留给了病人,在出诊的救护车上,一接到病人,护士们就像换了一个人,细语安慰,详细询问……
  
  我在120急诊中心出的第二个诊是去拉一个醉酒后躺在公交站点的醉汉,当时已经凌晨了,烟台火车站站点座椅下躺着一个中年男人,身边是两个民警。看到救护车,他们对出诊的医生护士说,真是麻烦了,不找你们,害怕他今晚就得冻死。出诊护士点头表示理解,随后在两位民警的帮助下,把这名醉汉抬上救护车。
  
  呕吐、干呕,上了救护车后,这位醉汉一直在重复着这样的动作,呕吐的气味在密闭的救护车里弥漫,这种味道真的让人无法忍受。这时和我一起出诊的小宋突然变了,原本有些冷淡的她突然变得热情起来,一点不嫌脏地扶住醉酒男子,靠近他询问着家庭住址,丝毫不受那股令人作呕的气味影响。
  
  在救护车到了医院,醉酒男子被送到了急救室,看着记者忍不住一再地向急救室外回头试图呼吸点新鲜空气。小宋打趣说,不是要体验吗?这个习惯了就好了。
  
  除了累和苦,对于急诊护士来说,最难忍受的也许是委屈吧。在一次出诊中,病人家属因为着急,对着急诊护士和医生大喊大骂。当时陪同的我感觉脸上一阵阵的发烧,忍不住解释了几句,可是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默默着做着自己的工作。
  
  回到急诊室,一同前去的实习护士说从来不知道会碰上这样的的事。我问一同出诊的护士,这样情况经常有吗?这位护士只是嗯了一声,随后走到了墙角,站立了一会,只能听到擦鼻涕的声音。几秒钟后,她回过身,喊实习护士去取两副手套,去擦洗刚刚被病人呕吐过的救护车。
  
  值班时又冷又无聊连专业书都不能看
  
  毓璜顶120急救中心的夜班一般有十四个人,分别是值班护士一名,抢救班护士一名,内科医生四名,外科医生三名,出诊班护士两名,司机班两人,服务队一人。其中值班护士是最辛苦的,上班时间也比较长,如果是值大夜,要从下午五六点一直值班到第二天早上8点,这期间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吃饭需要靠轮班,有的时候一忙起来,就把吃饭的事忘了。
  
  记者在一张兼职饭桌的办公桌上看到放着好几个饭盒,一次性筷子更是杂乱无章地摆放着,可见它曾经的主人有多么匆忙。
  
  晚上值班有两样难熬的,一是冷,另一个就是无聊。虽然120值班处有一个电暖气,但是相比整个120中心宽敞的大厅,暖气能起的效果真的很一般,即便坐得很近也不行。值班护士身边的暖气上总有几个水袋子,那并不是医用物品,而是她们自制的暖水袋。
  
  虽然在120急诊中心很忙,但总有例外的时候,这个时候更难熬,因为值班护士只能坐在电话前,不能吃零食,不能打电话发短信,更不能看小说。一位护士说,连专业书也不能看。所以你能想到的可以快速度过值班时间的办法,在这里都是不允许的。值班的夜晚,她们不是为病人忙碌,就是默默坐着等待值班的结束。
  
  □值班特写为了少上厕所值班几乎不喝水
  
  2011年12月30日晚11点30分,记者来到毓璜顶医院120急救中心,此时正是换班时间,值班护士小刘正在清点物品。此时医院外一片漆黑,而这里却灯火通明,走廊上急匆匆奔走的市民,带着对家人朋友满满的牵挂和担忧。王志华医生是当天内科的值班医生,其实来到急救中心,记者就想跟王医生聊聊,了解一下当晚的急诊情况,但她实在太忙了,病人和家属将内科室挤满,她几乎要写着一个病人的病历,听着另一名病人介绍病情。深夜看急诊室的病人和家属都是格外的焦急和焦虑,每个病人都希望能让医生赶快给自己治疗。王志华明白这一点,所以一旦坐在办公桌前,只要有病号,她就没有起身的机会,除了接到120急救电话。
  
  记者跟王志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在出诊的救护车上,此时距离记者看到她已经过了一个小时了,她这才知道,一直在她办公室里转悠的我是前去体验的记者。
  
  经过第一次出诊,我跟王志华熟悉了起来,出诊回来后,我再次来到她的办公室,她坐下后第一句话是得去趟厕所,可是看了一下眼前的病历,她又说写完这个再去。可在她写病历的时候,又走进来好几位病人,王志华又忙碌了起来,询问症状、发病时间,开出各项检查单子。这一忙又是两个小时过去了,这期间记者跟王医生又出了两次急诊。
  
  直到快凌晨3点,内科急诊里终于显得空阔了。记者提醒王医生说,你不是要上厕所吗?她这才想起来,匆匆跑了出去。就这一会儿功夫,又有两名病人来到内科,询问医生哪去了?语气中透着焦急,我急忙解释说医生去洗手间马上就回来。
  
  凌晨3点多,记者终于有时间跟王医生聊上几句,问出了一个一直想问的问题:“你桌上怎么没有水杯?”长达4个小时,记者几乎一直跟王医生在一起,没见过她喝一口水,为了体验,我也跟着没喝水,虽然只是一直坐在旁边看没有说话,可我已经觉得嗓子干渴得难受,嘴里黏黏的。体验结束后我就灌了一瓶水,本以为王医生的回答会是太忙了没来得及,而她却告诉我,每次值班急诊,她几乎都不喝水,甚至连吃饭时也很少喝,为了少上厕所,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毕竟一个医生丢下满屋的病人去厕所不太好。
  
  说实话,我能理解她的感受,却无法想象她是如何做到的,因为值班的那么长时间里,她需要不停地说话,再加上外出接急诊,跑上跑下,那么强的体力支出不喝水怎么能忍住?王医生说她原是消化科的医生,这段时间正好到急诊轮值,我想她应该比更多人知道喝水对身体的重要性。
  
  可是急诊的工作性质,让这里的医生和护士将对水的要求降到了最低,在急诊值班办公室的桌子上摆着医生和护士的水杯,却很少有人用到它们。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其天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