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钟建
责任编辑:李泽
新闻发布会现场
烟台市委改革办四级调研员包海东介绍相关情况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蔡云飞 王艳 摄影 董波 烟台报道
7月29日上午,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以“十大创新”引领改革突破系列新闻发布会。会上,烟台市委改革办四级调研员包海东介绍,今年以来,烟台市聚焦聚力“十大创新”要求,真正把改革效果体现在高质量发展成效上。上半年,烟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居全省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1%、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居全省首位。7月1日,在全省改革工作推进会议上,烟台市作典型发言,为全省仅有的两个地市之一。
包海东表示,今年以来,烟台市将推进“十大创新”与深化改革举措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以创新破题,靠改革开路,着重在四个方面聚焦发力。
以改革办法抓科创,激发创新智造的新动力
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构建最灵活、最高效、最可持续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揭榜制”“组阁制”,发布41项企业技术需求“揭榜挂帅”项目。
在搭建高能级平台上用力。加快建设八角湾中央创新区、海洋经济创新区和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两区两廊”,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达到376家。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和新药创制2个省实验室快速建设、数量占全省1/5,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实验室布局建设3个公共研发平台、5个研究中心和多个联合研发中心,组建由院士、国家级人才为首席科学家的创新团队11个,服务企业80余家。比如,烟台宋和宋科技应用工程有限公司在其智力支持下,成功攻克核心部件悬针电磁阀技术瓶颈,使用寿命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提花机产品市场占有量跃升至世界首位。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年内可承接科技转化项目100个,万华全球研发中心获授发明专利315项、占2021年总量80%。
在引育高层次人才上用力。出台一揽子惠及面广、含金量高、吸引力强的人才政策,今年已累计发放政策资金9666万元,预拨市级配套资金2.11亿元,为各类人才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实施领军人才“筑峰计划”、海外人才“吸纳计划”、青年人才“百千万”集聚计划、创业人才托举计划,今年新引进高层次人才5354人、增长20%,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达到8家、居全省首位,自主培育的国家重点工程人才占全省的1/4。加快八角湾等两个人才聚集区建设,5年内将聚集各类人才3.5万人。荣昌生物组建近千人的新药研发注册团队,自主创建抗体和融合蛋白平台、抗体药物偶联物平台等三大世界级专业技术平台,研发线已具备强大的可持续性的新药输出能力,可确保每年有2—3个新药项目申报临床研究。针对外籍人才来烟推出便利化举措,创新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联办”机制,5天可一站式办完,压缩时限80%以上。
在培育高成长性企业上用力。加快完善新型孵化培育体系建设,搭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2家,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9家,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南山科学技术研究院、冰轮山大氢能技术研究院、泰和新材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明石创新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成为涵盖烟台各个优势产业的创新高地。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构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22家、达到1542家、居全省第3位,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74家、达到593家、居全省第2位,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988家、达到2374家、居全省第2位,德邦科技等7家企业入选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居全省第2位。10家企业列入全省首批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库、占全省1/5,万华、杰瑞石油等26家企业进入全省科技领军企业行列,睿创微纳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以改革思维强产业,挺起经济发展的硬脊梁
坚持“抓产业就是抓发展”,持续做好产业生态创新,聚焦“全链条”薄弱环节和“卡脖子”关键技术精准发力,深入推动上下游产业、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融通发展。深入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以产业裂变带动发展质变。上半年,全市九大产业实现产值4107.2亿元、增长12.4%、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86.3%。
不断做优产业质量。全面推行链长制,力促16条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力,产值过千亿元产业由2个增至4个、预计今年底可增至6个。其中,总投资1260亿元的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项目全面开工;清洁能源迅速崛起,国电投核能总部落户,丁字湾双碳智谷启动建设,创出装机容量全省第一,发出山东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实现全国第一次商用核能供暖“四个第一”,每个供热季可节约原煤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腾飞,获批上市4种创新药,其中2种为国家一类新药,重点在研药械产品49种,每年将有1—2种创新药上市。目前,共培育5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居全省首位,5个省特色产业集群和13个省级“雁阵形”产业集群、均居全省第3位。
持续做大项目体量。按照“8月拉出框架、10月谋划前期、12月完成准备”时序,建立项目谋划机制,2022年共有164个项目纳入省级重点,数量居全省第2位,总投资5853亿元、年度投资计划836亿元、均居全省首位。滚动实施“百日攻坚”,每月举行集中开工仪式,目前300个省市重点建设类项目开复工率92%、投资完成率52.6%,均超出预期目标5个百分点。
切实做实招引增量。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实施产业链招商、定向招商,明确每个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年至少引进1个投资5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预计上半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居全省第3位。
以改革手段优环境,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把企业和群众呼声作为第一需求,着力打造一流发展环境。打造高效便捷政务环境。围绕政务服务、企业开办等19个领域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34个部门、1244个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烟台市获评全省政务公开综合工作、专项工作表现突出单位。
立足诉求反映“零障碍”,实施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从市县乡选派1855名党员干部联系服务3139家重点企业,听实情、解难题、促发展,实行3个月解决问题1819个。立足减证便民“零证明”,扩大“证照同办、多证联办”范围,对饭店、旅馆、药店等50个行业推行“一业一证”改革,将一个行业关联的多张经营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将一个行业经营审批涉及的“多事多流程”整合为“一链一流程”,实现“一证准营、一码亮证”,已实现1159个事项、1578项“零材料”办理。立足事项审批“零见面”,在全省首创“扫脸办事”,缩减办理时间80%以上。立足政策获取“零成本”,推出“免审即享”“无感兑现”政策164项。立足审查监管“零打扰”,推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经验做法被国务院大督查激励表扬。打造现代智慧数字环境。
加快建设数字机关,在全省率先全面接入、推广使用“山东通”办公平台。加快推进数字治理,建成智慧安防小区2079个、覆盖率超过80%,年内将建成城市大脑。加快壮大数字产业,26个项目入围省“现代优势产业+人工智能”试点,橙色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获国家双跨平台最高等级认证。加快布局数字基建,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0336个,居全省第3位。
打造保障有力要素环境。有序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盘活处置“三闲”土地1万余亩,实现融资649.7亿元、居全省首位,保障各类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442个。大力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开展提前介入、模拟审批,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一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四证”。目前,全市“四证齐发”重点产业项目已达50个,平均压缩开工时间60日。福山区探索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新路径,在全省率先建立“O2O土地超市制度”,经验做法在《人民日报》推广。打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
夯实安全发展根基,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双下降,不良贷款余额、比率连续保持双降。加快发展文旅产业,发放1000万元文旅消费券,蓬莱阁、艾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面向胶东五市市民免费,牟氏庄园等10家国有景区执行门票5折优惠,全市主要文旅消费场所实现5G信号、互联网售票、二维码验票全覆盖;罗山班仙洞建筑群等9处文物入选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岛入选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省遗址公园创建名单,7个单位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以改革担当促落实,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坚持把落实情况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第一标准,提升落实速度,增强落实能力,严格落实监督,推动各项改革向实里走、往深里做。
突出“快”建立促落实机制。建立数字大督查体系,打造“慧烟督”品牌,以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强有力督导保障全市中心工作快速高效落实。对重点改革任务实施项目化管理,将省委深改委30项共性任务、市委深改委143项重点举措细化分解,逐项逐条明确年度目标、成果形式、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画出工作要点落实“一张图”,挂图上墙、按月调度、每季通报,实行“蓝黄红”三色管理,对进度不达标、执行打折扣等问题亮牌警示。建立市级挂图作战、动能转换两个督导平台,将重点工程项目、重大事项纳入平台管理,挂图亮目标、动态调任务、平台赛进度、闭环促落实。
突出“专”建立能落实机制。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组织开展干部专业化能力“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大竞赛”,定向选聘产业发展、安全生产、卫生健康等领域急需人才,常态化评选执行力先锋集体、先锋标兵,开展“擂台打擂、赛场赛马”,力促各级干部形成与高质量改革发展相适应的能力作风,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突出“严”建立保落实机制。推行监督执纪“一台账、两清单、双责任、双问责”,构建“发现问题、严明纪法、整改纠偏、深化治理”闭环机制,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坚持严管就是厚爱,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实行纪检监察机关全程介入重大工程建设。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等机制,防止出现不干不错、干多错多、“领头羊”成为“替罪羊”现象,激发干部投身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改革举措、落实“十大创新”,基层是试验田、排头兵,最容易创特色、出亮点。7月初,市委改革办会同市政府办、市发改委,围绕“十大创新”重点任务和市委深改委2022年工作要点落实、改革试点推进、改革典型宣传等情况,深入各区市开展了实地调研。总体看,各项工作符合预期、取得成效。各区市均深入贯彻省、市“十大创新”部署,紧紧围绕加快构建“1+233”工作体系,认真落实市委深改委2022年工作要点143项任务,结合实际印发了工作要点,各项任务全面启动,绝大多数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十大创新”贯彻较快,多数区市因地制宜推出“十大创新”行动方案,任务得到较好落实;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各区市正在推进省级以上改革试点275个,今年以来新争取省级以上试点88个,多个国家级试点有望在年内通过验收,核能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城市、农村综合性改革等一批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改革氛围逐渐浓厚,典型培育、跟踪、推广等机制不断完善,各区市均在省级以上部门刊发过工作简报,累计在各类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工作简报宣传推广典型2100余次。
具体看,各区市动起来、紧起来、跑起来,工作全面起势。福山区工作机制顺畅,实行“3+4+5”改革工作模式,推行区级领导领衔、“一把手”述职等3项机制,建立重点任务、督办落实等“4本台账”,完善试点交办、信息报送等“5项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O2O土地超市制度”、探索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路径等经验在《人民日报》推广。莱山区改革推进有力,定期在区委深改委会议上听取各专项小组工作进展情况,实行每月“一调度、一督察、一亮牌、一通报、一宣传、一会诊”的“六个一”挂图作战机制,有效提高了落实成效。将改革试点争取列入区级重点工作,推行“一周一摘录”制度,每周汇总上级最新政策和试点动向。牟平区创新思路打法,在全省率先打造“智慧改革”工作平台,实现分配任务、调度进度、整合资源等线上操作,凸显了改革的系统性、集成性;谋划打造“改革主题公园”,通过大型主题雕塑、沉浸式互动设施、特色文化展示、改革长廊等方式,多角度展示改革成果,营造浓厚改革氛围。栖霞市工作起色较大,领导重视程度较高,部分重点任务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标,在行政审批领域创出不少经验,构建工程审批“掌上互动·云上督进”模式、打造“VR+AR”掌上办系统等做法获得上级认可。龙口市整体工作水平较高,城市信用监测排名连续三个月居全国县级市第2位,申报海外领军人才35人,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企业11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家,新开办企业全流程实现“0.5小时办结”,“标准地”供地面积居全市首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等试点经验在《人民日报》刊发,“十大创新”中民生改善创新经验在《人民日报》推广,人才引育创新、营商环境创新、文化宣传创新经验被新华社推广。招远市试点推进力度较大,承担的省级、国家级改革试点数量较多,全国农村社区治理试验区已顺利通过验收。在省内率先推出“我要开便利店”“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在全市率先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四级十一同”、时限压缩70%以上,服务下沉企业经验入选省营商环境典型创新案例被新华社推广,执法案卷评查成绩居全省首位。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胜。下步,烟台市将持续深化完善“十大创新”改革举措,扎实推进全面创新、综合创新、集成创新,力求改革谋划更准、改革推进更快、改革落点更实,真正以“十大创新”领域改革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整体推进,为全省“走在前、开新局”贡献更多烟台改革力量。
初审编辑:钟建
责任编辑: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