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海洋牧场建设国家标准,烟台牵头制定!

2021-12-17 13:20:0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亮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亮 通讯员 孙洪安 烟台报道

  什么叫海洋牧场?建设标准是什么?定了!我国首个海洋牧场建设国家标准近日发布,该标准由烟台牵头制定,历时三年完成。

  烟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国家海洋牧场标准指南由烟台牵头完成,这既是对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和现有海洋牧场建设的充分认可,也为烟台未来蓝色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对烟台未来海洋强市战略影响力巨大!

  12月9日上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召开重要国家标准专家媒体对接会,集中发布一批重要国家标准。其中,《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GB/T 40946-2021)由烟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起草,将于2022年6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首个海洋牧场建设国家标准。

  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在烟台设置分会场。《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标准起草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杨红生对该标准进行了解读。

  烟台牵头,历经三年完成

  当前,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亟需在全国范围进行统一规范,《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的制定出台将为我国海洋牧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都把海洋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加快实施海洋强省、海洋强市建设行动。烟台在科研开发、海洋地质勘探、海洋牧场工程建设、海工装备等方面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海洋牧场国家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烟台市市场监管局(原烟台市质监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程序向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国家标准委提交了《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国家标准立项申请的相关材料。2018年12月29日,国家标准委下达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国标委发函〔2018〕83号),《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国家标准制定项目正式立项。

  自2018年《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国家标准立项以来,烟台市市场监管局作为牵头起草单位,成立了由来自21家成员单位、34名专家组成的标准起草工作组,明确了责任分工,共同开展标准起草制定工作。经过前期筹备、现场调研、标准编写、征求意见、修订送审、专家审查等程序,先后开展了17轮专题研讨与修改,共对通过征求意见、函审、会审等方式征集到的285条意见进行了汇总、处理和反馈,在北京、烟台召开了2次现场会,于2021年2月3日通过了专家审定,4月21日向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提交报批。

  经过为期三年的努力,《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国家标准于2021年11月26日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式公告发布,标准号为GB/T 40946-2021。

  确定了海洋牧场的定义及技术标准

  《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国家标准共9章,界定了海洋牧场建设的术语和定义,确立了基本原则,给出了规划布局、生境营造、增殖放流、设施装备、工程验收等方面的指导意见。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海洋牧场的规划布局、海洋牧场的生境营造、海洋牧场的增殖放流、海洋牧场的设施装备、海洋牧场的工程验收。

  海洋牧场的规划布局。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地理气候多变、生态环境多样,各地海域使用管理机制各异,因此海洋牧场的发展定位和规划也目标多样,为最大限度发挥海洋牧场的建设效益,需要在建设前对海洋牧场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本标准提出了规划布局的技术要素包括建设目标、建设类型、建设选址、建设内容和投资及效益分析等内容。

  海洋牧场的生境营造。良好的生境条件是海洋牧场功能发挥生态基础,同时因我国具有纬度跨度大的特点,为提高本标准的实用性,本标准涵盖了人工鱼礁、海草床、海藻场、牡蛎礁和珊瑚礁等五种基本生境类型营造的技术要素,主要包括区域的选择、构型的设计、材质的选择、物种的选择和移植技术等内容。

  海洋牧场的增殖放流。增殖放流是指向天然水域中投放由人工养殖培育的水生生物,以达到增加种群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目的,是维持海洋牧场资源平衡的关键方法,本标准提出了增殖放流过程中关键技术要素,包括执行规范、放流物种选择、放流生物量的确定等内容。

  海洋牧场的设施装备。科学合理的使用设施装备是保障海洋牧场生态安全,提高海洋牧场生产效率的有效方法。因此,本标准提出了海洋牧场的设施装备类型,包括增殖放流驯化设施、在线监测设施和海上牧场平台等,并规定了设施装备在设计、制作和布放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海洋牧场的工程验收。工程验收是检查、验收海洋牧场建设情况的重要技术环节。根据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工程验收经验,本标准提出了海洋牧场工程验收的技术要素,包括验收范围、验收内容、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等内容。

  首个国标对于海洋牧场建设意义重大

  “《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国家标准体现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功能协调等先进性。”烟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三级调研员刘世果介绍,该标准将生态系统保护置于首位并贯穿海洋牧场建设的全过程,其发布实施将对全国海洋牧场建设发挥重要的指导和技术支撑作用,为海洋牧场建设企业实施单位与管理部门提供技术参考。

  《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国家标准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功能协调,是我国首个海洋牧场建设领域的国家标准。

  立足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现状,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海洋牧场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要素、各地区海洋牧场建设水平差异、建设方式差异,根据我国纬度跨度大的特点,提供了我国近海的主要海洋牧场生境类型及海洋牧场建设全过程的技术要素,包括建设前的规划布局、建设中的生境营造和增殖放流、建设后的工程验收。

  标准可为全国范围内的海洋牧场建设提供直接指导,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共性技术流程,为后续海洋牧场相关的行业、团体和地方标准(规范、规程)的制定提供指南。本标准的发布实施将对全国海洋牧场建设发挥重要的指导和技术支撑作用,为海洋牧场建设企业、实施单位与管理部门提供技术参考,确保海洋牧场建设质量,提高海洋牧场生态与经济功能的稳定性。

  烟台海洋牧场建设领先全国

  近年来,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烟台以建设海洋经济大市为目标,将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迈出了向深蓝进发的全新步伐。

  烟台市提出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列入全市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大胆探索,强化政府、渔业、海工多元联动,走出一条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运作的现代海洋牧场发展之路。

  去年年底,烟台海洋牧场“百箱计划”首批量产智能网箱启动,激活了中国北方渔业养殖一池春水。

  在黄海海面的一处“品”字形设备上,分立着亚洲最大首批量产型深海智能网箱平台——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打造的“经海001号”“经海002号”“经海003号”,之间相距约3公里遥遥相望。“经海系列”网箱平台宛如一个个“海中城堡”,囤起了一座座“蓝色粮仓”,正带动着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由养殖捕捞向深远海智能养殖、全产业链转型发展,助力广大渔民走上致富路、乡村走上振兴路。

  设立专项投资基金、扶持骨干企业……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烟台海洋牧场建设迅速步人快车道。目前烟台省级以上海洋牧场从23处增加至37处,国家级海洋牧场从7处增加至17处,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占全国总数1/8,数量居全省首位;海洋牧场总面积120万亩,产业链产值达到550亿元。

  烟台莱州湾、庙岛群岛、四十里湾、丁字湾等4条海洋牧场发展带建设初显成效,10大海洋牧场重点示范项目全部完工,“百箱计划”正式启动,海洋牧场工作经验被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推广,烟台海洋牧场建设全面开花。

  中集来福士自主研发设计的“长鲸1号”深远海智能化网箱在长岛投产,创造了两个世界第一和五个全国第一,成为引领全国海洋牧场建设的示范工程;“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将渔业养殖与海洋旅游相结合,开创了“蓝色粮仓+蓝色文旅”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长渔1号”独创自升式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钢制浮式网箱养殖模式,操作更智能、产品更生态;“国鲍1号”作为全国首个坐底式海珍品养殖智能化网箱,突破传统鲍鱼海胆深海养殖限制,实现海珍品深远海“类野生”养殖。

  刘世果表示,下一步,烟台市还将建立健全海洋牧场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打造“智慧海洋牧场”。同时,推进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打造“海上粮仓+蓝色能源”新模式。力争到2022年,全市各类海洋牧场总面积突破150万亩,到2025年,各类海洋牧场总面积突破200万亩。

初审编辑:王亮

责任编辑:李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