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文化底蕴浓厚 一年多成功再添“国”字号名片
来源:烟台大众网 编辑: 2013-08-04 19:11:00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烟台(来源网络)
历史底蕴浓厚的烟台(来源网络)
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完美结合的烟台
大众网烟台8月4日讯 (记者 钟建 林有权) 从2012年5月开始,烟台正式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201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将山东省烟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至此,短短的一年零两个月时间,烟台再获一张“国”号城市名片。
名城申报“硬件”烟台样样不缺
据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需要评估考核5个“硬件”: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有两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而作为山东半岛的桥头堡、古代海上之路的重要坐标,烟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至新石器时代的白石村遗址,近到清末开埠建成的烟台山近代建筑群,这些都是烟台悠久历史的真实写照。
据烟台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烟台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96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0处。烟台的历史文化“家底”非常厚实,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实至名归。
历史文化并非仅仅停留在史料与文件中———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里,很容易找出隐伏的文化线索:在朝阳街百年老街上,褪色的门头商号,西式浮雕与胶东民居……繁华商埠的昔日景象依稀可见;在广仁路与十字街、虹口路等历史文化街区漫步,中西文化的碰撞随处可见,还有毓璜顶、东炮台、西炮台等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
申报工作成了与时间赛跑
历史文化名城反映着城市发展的脉络,记载着城市整个的发展过程,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它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每一个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都要经过精心挑选,严格审查,慎重研究之后报请国务院公布。
1982年,国家为了保护城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和保护,确定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1986年、1994年共公布了三批9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2001年开始,国家陆续启动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审查和公布工作,到去年年底一共有119座城市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与“园林城市”、“环保城市”等由国家相关部门命名所不同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唯一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的命名。可以说,“历史文化名城”是反映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品牌,也是一张“国”字号的城市“名片”。
2012年5月14日,烟台正式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与全国十几个城市“赛跑”。为做好申报工作,烟台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烟台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确定由市规划局牵头会同文广新局等部门组成申名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做好相关申报工作。按照《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材料要求》,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准备申报材料,高质高效地进行申报工作,完成了40多万字的申报文本和申报资料汇编,制作了烟台历史文化多媒体汇报片,组织召开了名城保护座谈会、咨询会、评审会、汇报会等会议。
2012年8月18日,烟台市“申名”工作通过了山东省住建厅会同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审查;10月26日,《烟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规定》经烟台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做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考核条件之一,2013年1月15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山东省文物局组织召开了《烟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年)》评审会,评审通过了名城保护规划;与此同时,烟台朝阳街、奇山所城两个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经第三十一次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烟台市政府公布了27处市级历史建筑,并建立档案,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
回眸国内各大城市“申名”之路,邯郸市连续赶追两届,金华市申报之路走了10年。而具有雄厚历史底蕴的烟台却仅用了一年零两个月。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轨迹
●1999年4月,省人民政府批准我市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2012年5月,我市正式启动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
●2012年6月,市政府“关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上报省政府。
●2012年6月,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烟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召开“烟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座谈会”。
●2012年9月,省政府将“关于申请将烟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上报国务院。
●2012年12月,通过了由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考察组对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评估审查。
●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将山东省烟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
责任编辑:张其天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