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图 > 烟台

这个栖霞媳妇手真巧!做得铜盆饽饽栩栩如生

来源:大众网烟台频道   编辑:   2016-08-28 10:50:00   作者:

名为“连年有余”的铜盆饽饽

 

于志娜制作的仙鹤栩栩如生

金鱼形状的饽饽

  大众网烟台8月28日讯 (记者 牟玺陆) 在胶东的很多地方,逢年过节或家有喜事,很多人家都会在家中显眼的位置摆放一种漂亮喜庆的装饰——花饽饽。它是用胶东地区常食用的面食饽饽配上各种活灵活现的面塑配饰制作而成,再添上百年好合、幸福吉祥的寓意,让这份出自老百姓的手艺得到了更多的青睐,并在2009年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台栖霞就是该项非遗的发源地之一,本地一种叫“铜盆饽饽”的传统民俗在民间艺人手中欣欣向荣,甚至有了更多的创新与延续,于志娜就是这样一位手艺人。

名为“多子多孙”的铜盆饽饽是于志娜的得意之作

欧式花束是于志娜的创新之作

  为传统披新衣

    生动惟妙受各地人青睐

  “喂,是烟台小媳妇吗,我订8个铜盆饽饽,要欧式的,下周儿子结婚。”这样的电话,平均每周于志娜会接到几十通,他们都是冲着于志娜的巧手来的。栖霞人于志娜做的铜盆饽饽和传统的大饽饽不同,不仅面团的形状大家没见过,面塑裱花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荷花含苞待放,玫瑰娇艳欲滴,仙鹤引吭高歌,天鹅洁白优雅,孔雀长尾华丽……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出来的,她让面团,顿时有了生命。

  传统的花饽饽,配花用的都是梅花、菊花、牡丹等传统花卉,很少有啥创新。在制作过程中,于志娜考虑最多的,却是如何却颠覆传统,增强一些现代的元素。于是,她就想到了中国的山水画,想到了花鸟画,并开始尝试在作品中去体现这些元素。穿着白婚纱的年轻人,于志娜就量身订制,设计出了白天鹅的元素,依偎在一起的两只白天鹅相亲相爱,取名心心相印;穿着西装的年轻人,于志娜就加入了松树、仙鹤的图案,取名松鹤延年;此外,还有龙凤呈祥、年年有余、欧式花束、青花瓷、卡通版等多种类型的。

  其中一份最让她满意的作品名叫“多子多孙”。该面塑重达十一二斤,没有用传统的四个大饽饽拼装做底座,而是将饽饽做成高十五厘米左右的葫芦形状,装点孔雀、天鹅、荷花莲叶、竹子、喜鹊、龙凤、牡丹、金鱼,通过动态的分场景组合,分别赋予心心相印、喜上眉梢、龙凤呈祥、连年有余、四季常青、富贵吉祥等美好的寓意。据了解,这个作品一做就需要两天时间,许多当地人甚至青岛、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顾客,得知于志娜能做出这样漂亮的铜盆饽饽,纷纷抛来订单”,很这也是目前找于志娜订做最多的一种铜盆饽饽。

  “很多人跟我说,买你的饽饽可能比买束花篮装点都实惠。”于志娜坦陈地说道,做铜盆饽饽并不是为了挣钱,能有这么多人喜欢烟台民间的这种传统文化自己也很开心,所以做起来越来越用心,形式也越来越新颖。

于志娜欣赏自己的作品

工作起来的于志娜严肃认真

  无心插柳的美丽

   45岁文艺媳妇自学成材

  中国有句老话,无心插柳柳成荫,于志娜和铜盆饽饽的结缘就是一场美丽的“意外”。于志娜回忆,去年9月份,自家侄子结婚要买铜盆饽饽,想到买一个饽饽要几十元钱,就萌生了自己做的念头。没想到,第一次做的8个铜盆饽饽,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图片在微信发布后,引来了众多人的围观、索求,于是曾经的家庭主妇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

  于志娜回忆,起初打电话来订饽饽的人会称呼她“大姨”,但见到面后,大家都很惊奇这是一个如此貌美的女子。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也很难相信,这些精美的面塑物件出自一个45岁的女子之手,而且之前没有一丁点美术功底的。“时代在发展,传统的手艺也要与流行相结合。”于志娜说,自己没什么特殊的技巧,多看多琢磨,她的灵感主要来自于网上的图片以及一些国画。

  这一点可以从她的朋友圈中看出,除了自己的作品展示外,于志娜经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对某段音乐或图片的感悟。“花要盛开,风雨无阻,这雨中坚强的美丽比阳光下更有魅力~有幸在淅淅沥沥的小雨里路过她的有生之年。”这是于志娜对家中雨后百合的描写,俨然一副文艺女子的气质。

于志娜的姐姐教米拉揉面

于志娜教米拉制作配花

  远没有看起来简单

   外国朋友体验饽饽制作过程

  饽饽在栖霞的普及程度,就像苹果一样,几乎家家都会做。铜盆饽饽虽然也是饽饽的一种,但做起来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像于志娜这样能把裱花做得灵活多变的更是凤毛麟角。她的巧手传遍大街小巷,在8月25日这天,于志娜家中迎来一位名叫米拉的俄罗斯朋友。她听闻中国的面塑十分精巧,花样灵活,便迫不及待地前往“学艺”。

  为了欢迎这位国际友人的到来,于志娜头天晚上便把酵母、面粉和引子放好,凌晨三点便起床发面、和面。对于志娜来说这种作息习以为常,“如果哪次订单多,熬夜加班或者清晨起床发面都是常事。”面发好后,接下来就是和面和揉面,紧接着塑性、醒面,最后装点裱花。这步骤看似简单,但每一样都是力气活,也是个技巧活。

  “面团有时很大,重量很重,像‘多子多福’那种作品,要做一个大的葫芦底座,很耗体力,面做出来白不白全靠揉。”于志娜介绍,为了让俄罗斯朋友能全面地体验到制作过程,于志娜还预留了一些面,让其亲自和面、造型。在于志娜姐姐的指导下,米拉体会到揉面的不易,“和俄罗斯的面食种类不一样,这个面很厚,揉起来确实很困难,需要很多技巧。”

  铜盆饽饽的另一大难点便是制作配饰和点缀。为了做好这些小配件,于志娜也着实费了不少心思。做各种花的时候,为了更逼真形象,她就买来各种假花,在家反复拆分、组装,了解花瓣的构造。最初做白天鹅、孔雀的时候,为了一探究竟,她就到烟台南山动物园,专门观察小动物的动态,往往一呆就是一整天。为了能保证面色的光亮整洁,她甚至到济南、青岛的一些高级酒店,专门请教面食专家。

  而裱花的制作也是于志娜想要重点教给米拉的。一块面团揪下来,在手掌间搓来搓去,用手指分隔头尾部,按压面团,装点鱼鳞,粘贴鱼鳍和眼睛,转眼之间一条金鱼做成了。“这是我的第一个面塑作品,我要拍下来。”在于志娜的指导下,米拉的第一个作品完成了,并且栩栩如生、惹人喜爱。于志娜看过后,赞不绝口,并为她找来单独的底座保存。

  接下来,便是将提前准备好的配件一一插到饽饽上。“这也不是乱插,需要有美感,懂色彩搭配。”于志娜介绍,根据不同的寓意,将东西有美感地完整组合起来。“这个看起来像画一样。”米拉赞叹道。而这便是用上了于志娜平常看国画、看图后沉淀下的功底。

米拉的作品得到于志娜的赞扬

铜盆饽饽上的配饰均是用面粉制作

  传统流失的伤感

   栖霞巧手媳妇想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看到外国朋友把中国传统手艺学得如此之好,于志娜感慨道:“如今,栖霞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很多人搬到城里、住进了楼房,平房盖的少了,传统习俗就少了。”于志娜回忆,以前哪个栖霞人没经历过几次“抢饽饽”,那是民间为庆祝盖新房的一种方式,喜主上梁一个劲地“扬”,房底下的乡亲蹦着高地“抢”,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和喜悦。

  这位栖霞的巧手媳妇坦言,绝不能让这些传统丢了,哪里有需要,她就坚持到哪里去,把传统的习俗找回来,要把栖霞人的过去补回来。

  于志娜的巧思和巧手得到了许多栖霞本地的微信公众号,甚至栖霞有关部门领导的关注,他们专门为于志娜开辟一个栏目介绍其面塑工艺制作的过程。谈起将来的打算,于志娜表示,她将更好地进行创新,将饽饽加入栖霞苹果、栖霞剪纸等元素,设计出更好的作品,并争取把铜盆饽饽的非遗申请下来,把栖霞面塑发扬光大。

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张其天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