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烟台雷锋事迹展览馆揭牌 千人进馆看雷锋

来源:齐鲁晚报   编辑:   2014-03-01 09:04:00

  14日,烟台公安边防支队政委司志健和齐鲁晚报·今日烟台总编辑金云伟为烟台雷锋事迹展览馆共同揭牌。

  经过紧张忙碌的一周,烟台雷锋事迹展览馆终于揭开了“红盖头”。14日,由齐鲁晚报与烟台公安边防支队共建的烟台雷锋展览馆正式开馆。在这个可以铭记的日子里,张峻老人在家乡办雷锋展馆的梦终于圆了。

  开馆仪式上,烟台市公安边防支队政委司志健在致辞中说:“雷锋事迹见证着张峻老人用一生的时间在续写和宣扬雷锋精神,在得知老人未了的遗愿后,我们支队立即携手齐鲁晚报开展了雷锋事迹展览馆的筹备工作,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好老人的遗愿,展览馆的落成以及对外开放,必将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齐鲁晚报·今日烟台总编辑金云伟介绍,齐鲁晚报将以烟台雷锋事迹展览馆的揭牌为契机,在今后的宣传报道中,更多地为烟台雷锋事迹展览馆鼓与呼,让更多的人了解雷锋精神,践行雷锋精神。“将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让雷锋精神在烟台更好地传承下去,尽到一份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金云伟说。

  现场,烟台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团市委权益部部长桑铖代表烟台团市委为展馆授予“烟台青年志愿者培训基地”牌匾。另外,雷锋战友、书法家房寿大向展馆捐献了他为雷锋所写的诗。

  张峻的外甥杨少尉、杨红岩现场观展,杨少尉看着张峻生前提供的展品,眼里含满泪水,他感慨良多地说:“老人生前就这么一个愿望,没想到这么快就办成了,而且办得这么好,烟台终于也有雷锋展览馆了。”

  当日,来自社会的参观者、部队官兵、中小学生近千人到场观展,还有读者现场赠送藏品,气氛非常热烈。

  烟台雷锋事迹展览馆继续面向社会征集藏品,只要您有和雷锋相关的珍藏品,便可拨打热线967066或专线13361360011联系,藏品入选后将作为永久保留展品陈列在展馆中。

  张峻外甥

  哭红双眼连说感谢

  开馆仪式上,张峻的外甥杨红岩作为家属代表发言。杨红岩没有拿稿子,脱口讲述了张峻一生以宣传雷锋为己任,一直想在家乡办雷锋展览馆的愿望。“没有想到舅舅的遗愿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以这么高的效率,这么高的质量完成,实在超乎想像。”

  紧接着,杨红岩一连说了七八个感谢,“感谢烟台市公安边防支队、感谢齐鲁晚报……”

  走进展馆的那一刻,张峻的外甥杨少尉内心也被各种情绪交织着,拿起展台上舅舅的照片,他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拿起一张张照片,杨少尉仔细看着照片上微笑的张峻,放下一张再拿起一张,来来回回中,他的情绪终于控制不住。“我不能看这些东西,一看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杨少尉揉着哭红的双眼打算离开记者的视线,他边走边向记者摆手,连称自己控制不住动感情。

  “老兵”想捐款

  却不想留名

  14日上午9点30分,雷锋事迹展览馆还未正式开馆,一位头戴运动帽、脚穿运动鞋,衣着朴素的老先生到达现场,他在展馆内静静地观看着展品。看完后,这位老先生询问现场工作人员,“我想为展览馆捐款,可以吗?”

  老人介绍,他今年66岁,现在在开发区一家单位看大门,管着收发信件。早先他在新疆当过兵,后来因为伤病退伍,在他的残疾军人证书上写着四级残疾。

  “作为一名军人,雷锋对我的影响太深刻了,全国人民都应当学习雷锋。在心里,我对雷锋太有感情了。”这位老人说。当记者询问老人姓名时,老人却拒绝留名或拍照,他说:“我只是想表达下自己的心意,雷锋做好事不留名,我也不留名。”

  现场考察

  当即拍板献宝

  “这些资料太珍贵了,应该好好保存。”来自芝罘区的都兴水走到现场工作人员身边建议,这样好的东西应该好好装裱起来,挂在墙上,照片最好用玻璃罩起来。

  “老先生,您放心,我们早就想到了。我们新馆将把这些珍贵的照片资料全部高标准地保护起来。”工作人员说,此次展览虽然时间紧迫,但也已经做好保护措施。

  “那就好,说实话我今天就是来看看现场。看到你们的工作很到位,我很高兴,家里的不少东西也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都兴水说,他手里收藏了好多雷锋事迹材料,希望拿出来分享,就怕好东西得不到保护,所以不放心。

  “今天看到你们短时间就做得这么好,没啥说的,我回家马上就联系。”都兴水说。

  珍藏48年的

  军用挎包现场捐

  “这个挎包是我1965年入伍参军时候,部队发的,我一直保存着。上面还有1969年去毛主席故乡参观学习时留下的标记。”老人高洪达说,他把这个挎包带过来就是让现在的年轻人看看那个时代的物件,感受一下。

  说着,不少刚入伍的小战士围拢上来听老人讲当时的故事。记者看到,挎包已经用的发白,还打着补丁,但老人保护的很好。

  原来,高洪达老家东北,1965年入伍,在黑龙江做防化兵。“当时大家学习雷锋都很积极。”高洪达说,当时有个来自四川自贡的战友叫晏良栋,家里很困难。“我当时每月能领5元,攒了几个月凑了十多块钱以战友的名字寄回了这个战友的老家。后来战友知道了,很感激,当时我也很高兴,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潮澎湃呢。”

  义务理发40年

  看展再学雷锋

  家住芝罘区西炮台的于盛学今年77岁,早上6点就从家里出发乘坐49路车然后转乘21路车到开发区看展。“我7点半就过来了,就怕来晚了人多,不能好好看。”于盛学说,40多年前,大家学雷锋的热情很高,他也不例外。

  当时他在渔业公司上班,经常出海,一出海就是一个月,头发长了都没人理。他利用休息时间跑到当时烟台有名的“十姊妹理发店”学理发,还自备了一套工具,并扯了一块布做了工作服,义务帮别人理发,一晃就是40多年。“帮助别人,别人高兴,我自己更高兴,这就是雷锋精神带给我的快乐。”

  于盛学老人现场看得很认真,边看边拿出小本子记录。“以前学得记不太清楚了,今天过来再仔细学一遍雷锋精神,回家后好好给孩子们说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其天

更多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