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2010首页 > 校园

王燕青黄晓君文稿作品

来源:大众网烟台频道   编辑:   2018-11-15 16:12:00   作者:

  三十年前的一句“爱校如家”,如今他已把烟大当成自己的家

  1987年的一天下午,中文系中75班团支书王京强正在烟大的临时阅览室里看书。那时的承先图书馆还正在建设中,这个阅览室就临时承担起了向学生们传播知识的责任。时光飞逝,三十年过去了,那年和同学们一起翻阅过的书籍已经流转到了一代又一代烟大学子的手中,育德守纪,勤奋创新的精神也随着书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踏实迈步,在阅读中提升自我

  1987年,王京强成功考取了烟台大学,成为了乡亲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作为烟大建校以来迎来的第三批学生,王京强回忆起大学时光,“幸运”这个词在他口中重复了好几遍。

  “当时烟大刚建校,北大清华都来支援我们,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基本都是从北大中文系调过来的,学问做得都很深,有这么好的条件,真的十分幸运。”那个时候的小学期,北大清华的学术名家会在烟大举办各种讲座,“以前哪有这种机会啊,能见到这么多学识渊博的老师,大家都特别兴奋,拿着笔记本认真记。”提起那段求学的岁月,王京强的眼里有些抑制不住的光芒。

  “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哪能不好好珍惜。”从农村走出来上大学的王京强比一般孩子更加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也比其他同学更加努力一些。除了学好专业课,王京强的一大爱好就是看书,烟大图书馆里总是能看到他的身影。“读书使人明智,在广泛涉猎的过程中,思维和眼界也开阔了不少。”在各种各样的书籍中,王京强极力推荐的是哲学类书籍,他认为哲学作为智慧之学,能够装备人的头脑,增强人的力量,从而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书籍视为人生指南的王京强也希望当代大学生们能够多读书,多与书中的圣贤交流。

  早晨跑操一直是人文学院的传统,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传统”究竟源于何时。“我们那时候就开始跑操了,主要是为了加强同学们身体的锻炼。那时候还不是由学院组织,而是由体教部的老师进行监督。我们就沿着三元湖,绕着学校跑。”时隔三十年,王京强回忆起学生时代跑操的情景,仍然感慨万分。时至今日他仍十分注重体育锻炼,他认为只有好身体,才是最好的“革命本钱”,才能帮助他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王京强总不离“踏实”二字。在他看来,踏踏实实学习、踏踏实实读书、踏踏实实锻炼,才能迈向更好的未来。

  良师益友,情谊难相忘

  作为班级的团支书,王京强平时除了学习还要组织班里的各种活动,如打球、爬山等等。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使得班级里的每一个同学都紧紧地团结在一起。“那个年代,大学同学之间的情谊格外重,由于平时吃饭、学习、娱乐都是在一起,感情自然而然就深了。”

  陪伴烟大三十载的王京强谈起母校,总将“爱校如家”这四个字挂在嘴边。王京强在烟大就读时,烟台的冬天总下大雪,有时积雪过厚,阻碍了车辆和行人的正常通行,除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扫雪任务,王京强还号召中75班的同学主动承担其他道路的扫雪工作,同学们也是积极响应。那年冬天,中75班几乎是烟台大学扫雪最多的一个班级。同年,团结向上的中75班获得了优秀班集体的荣誉。在王京强看来,除了班级同学的共同努力,这一荣誉的获得和恩师孟二冬的教导不无关系。“孟二冬老师是从北大过来的,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王京强十分敬重孟二冬老师。提起对孟老师的印象,王京强思索了一下说,孟老师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平时埋头做学术,但是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十足的分量。孟老师十分关爱学生,他在烟大时,经常邀请同学们去他家里做客,大家坐在一起探讨问题,这个时候,孟老师的夫人就会给同学们做好饭菜来招待他们。

  有一次,王京强和同学们来到孟老师的书房,发现他的书籍码放了整整一面墙。“当时我们都惊呆了,对孟老师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虽然生活中,孟二冬老师对同学们关爱有加,但在学习上,孟老师的要求却十分严格。“孟老师就是一个愿意啃‘硬骨头’的人,他讲课不讲文章大意,而是对着古文一字一句地给我们分析,本该十分枯燥的内容,在他的口中,却活灵活现了起来,上孟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都被大大地激发了。”在王京强的记忆中,孟老师经常工作到凌晨,“他对待学术,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孟老师的影响下,班里学习的氛围十分浓厚,大家没事就聚在图书馆里,探讨各种问题。优良的学风,团结的集体,使得中75班同学们毕业后大都成为了祖国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善做善成,建设母校造福学子

  1989年,王京强从烟台大学中文系毕业。当时的烟大刚建校不久,正处于建设发展阶段,许多毕业生自愿留校建设母校,王京强就是其中之一。毕业后,他先后任职于校办公室、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烟台大学基建处,目前任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谈起二十几年的在校工作经历,让王京强印象最深刻的是2004年。

  那一年,正值青年的烟大面临着三件大事,一是建校二十周年校庆;二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完工,即包括综合楼在内的蓝顶教学楼的建成;三是要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这三件大事将全校师生拧成了一股绳。王京强当时还在校办公室工作,每天一睁眼便投入到大量烦琐劳累的工作中去,那段时间不知加了多少次班,通了几次宵。家里的孩子没人照料,手头的工作又放不下。无奈之下,王京强不得不将年幼的孩子送往寄宿学校。在大家的努力下,所有的工作都圆满完成了,“看到所有的工作都进行得很顺利,我感觉加的班、吃的苦都值得了。”提及往事,王京强颇有些感慨。

  2010年,王京强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调往烟台大学基建处,一开始,王京强的心里也在打鼓:“因为我是学中文出身的,学校让我去搞基础建设,我心里其实也拿不准,怕做不好辜负学校的期望。”虽然没有专业优势,但是王京强踏实肯学,按照流程一点点摸索,慢慢地也就上手了。手头的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王京强还有他自己的想法:为烟台大学增一点“绿”。若是留心观察,会发现烟大新竣工的G1-3号住宅楼和其他住宅楼有点不一样——周围所有的绿化工程都经过了专业的设计,十分规整漂亮。除了住宅楼,还有钟楼附近的小花园,也是王京强带头修整的,看着同学们平时能在花园里看看书,聊聊天,王京强感到特别的高兴。“善做善成,做一件事就一定要把它做好,希望能通过我微薄的力量,一点点地改善我们周围的环境。”

  在基建处的这几年,王京强始终将切实服务烟大、造福师生为己任,了解到北校学生洗浴条件很差,在北校新宿舍楼的设计上,王京强带头规划了公共浴室,将每一个楼层都安上浴室,同学们不用出宿舍楼,甚至不用出楼层,就能洗上热水澡,特别方便。能多为学校做点事,做好事,王京强感到很开心。七年来,他经手的所有的项目都是严格要求,高标准、高规格,“基础设施建设是关乎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的工程,马虎不得。”王京强认真地说道。尊重客观规律,切忌急于求成,这是王京强的办事原则,“现在很多工程为了赶工期,质量不过关,导致后期出现很多问题,这是不合适的。”在原则性问题上,王京强格外较真。

  烟台的夏天本就格外的潮湿,再加上地下温度低,湿度大,学生宿舍一楼经常会出现“反潮”的现象,学生们也是“深受其害”,王京强针对这一问题,创造性提出了将一楼地面下铺设隔温板的想法,可以明显改善“反潮”的现象,目前,这一提议已列入新宿舍楼的设计规划中,将显著提高宿舍楼的舒适度。

  除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这些年来王京强心里一直有件事儿:为曾经培育自己的人文学院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终于,在2012年,中75班相识25周年聚会的前夕,一次毕业后留在烟台老同学的相聚,让王京强和同留在烟大工作的段志国达成了共识:缅怀恩师“孟二冬”,发起爱心助学行动,让他们这批曾经的烟大学子帮助现在的学弟学妹。这一想法得到在座的几位同学的一致赞同,紧接着,他们联系了更多中75班的同学商量此事,并得到了全班同学的积极响应。大家决定以中75班为首倡者,设立“孟二冬奖学金”,班级首批自愿捐赠的款项作为奖学金的“种子基金”,用来资助人文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以此纪念恩师孟二冬,传承着孟二冬精神。“我们只是起了个带头作用,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使更多的人文学院甚至烟台大学的校友参与进来,为母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王京强真诚地说道。

  从三十年的一句“爱校如家”,到如今,王京强早已把烟大当成了自己的家,“只有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才能更好地为它服务,作为一个烟大人,我很幸运。”王京强说。

  

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张其天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