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尺度”的把握问题——反思中国当代音乐评论的现状

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编辑:刘姝   2016-11-04 14:52:00   作者:刘姝

  音乐创作与演出市场的繁荣之下,却是音乐评论人才的断层与流失,音评显然已跟不上整个音乐艺术与市场的发展速度。而对经过象牙塔训练的人才而言,他们过于“端着”的姿态也妨碍了他们真正了解音乐在群众中的作用和影响。归根结底,音乐是群众的艺术。这之中,音评如何拿捏好这个“尺度”,是亟需认真对待的问题。

  繁荣表象之下人才断层的隐忧

  时至今日,音乐评论的广度与深度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音乐现象的发展速度并未成正比的确是当今音乐评论的一大现状。音乐评论的依附性决定了音乐现象的先行,有了一定的音乐现象随后才会有音乐评论出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众多专业音乐学习者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于全球各地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索和去研究世界各地音乐现象的时代特征、多元化特征和音乐现象的整体发展趋势,并将这些汲取的营养与精华带回国内进行传播与推广,新的音乐现象的普及便随之带动了音乐创作活动的发展和繁荣,音乐评论现象理应随之呈现一片繁盛的景象。

  但事实却与想象相差甚远,由于各方面(人才的缺失、体制的不健全和没有一切从实际国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的因素导致了音乐评论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完全没有跟上新音乐创作的脚步,便也导致了音乐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的断裂,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评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便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生态循环圈。

  夹缝中的尴尬

  这种音乐评论的断层现象之首要原因与音乐评论人才的缺失有直接的关系,这种缺失并不是说我们没有相关的人才,而是高端人才这一群体因各方面的原因(或许是解决温饱的原因)没有从事关于音乐评论方面的职业。现今中国的杂志业、报业等媒体行业的评论人才达不到应有的音乐理论修养高度,而有一定音乐修养的专业人士并不愿意专职从事媒体行业的工作,更愿意随大流往专业的学校环境扎堆,永远也接触不到社会,这样的后果就导致他们并不清楚群众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和最关心的是什么。于是,小众音乐永远只能被小众所接收,与大众之间永远存在着一条深深的无法逾越的鸿沟。小众音乐创作工作者也永远在追求“新”的同时完全领会不到他们所表达的内容或形式是不是大众们所需要和可接受范围内的(据姚恒璐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到,早在20 世纪30 年代便已出现了音乐现象的个性化特征)。这种缺乏沟通与交流的音乐现象便很容易如昙花一现般随后被忘记、被淘汰,音乐创作者们得不到听众们直接的鼓舞与引导,便也陷入无限的惆怅中,这样的音乐生态环境很难成就伟大的作品。

  所以,媒体行业的人士对于专业音乐或小众音乐的理解达不到一定的深度,而专业音乐评论人才也永远地蜗居在了学校的象牙塔里面,无法将自己对音乐现象的独到见解和美学理念推广开来,这种“深度”和“广度”的尺度还把握得不够大,然而要实现恰到好处的“大尺度”是需要一定的智慧和胆识,才能真正对听众们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才能对音乐家们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极端与片面

  音乐评论的极端与片面化也是当今音乐评论的一种现状。这种极端与片面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专业乐评人士过于将审美体验理论化或绝对化。由于音乐评论工作者受文化学识、音乐素养、逻辑思维、哲学理念,以及鉴赏能力、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所限,每个评论人所涉及的角度、视野以及所看、所听、所感都不一样,在陈述自己的感性与理性结论正确无误言之有理有据的同时,若将自己的结论过于夸大而没有将音乐现象的发生更客观和一分为二地进行评论的话,便会陷入一种狂妄和自吹自擂的死胡同。不讲究说话的分寸,一味将言语绝对化不留一丝余地,便也会很快陷入僵局,片面化的语言很容易使观点陷入尴尬的境地。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贾国平也曾发文抨击过这一现象,希望理论学习者不要学了某种现代分析方法便可随意运用于某曲甚至满谱子都是这种技法的运用,作曲家在创作和构思的时候也许根本不存在那方面的考虑。还有一种普遍现象便是没有深入群众,不知道听众们的真正需求。评论家们更应该深入群众,与群众站在同一个立场去理解他们、了解他们所需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性体验,然后折中取舍言语中表露出来的既能让听众宜理解易接受,也能做到不失学术性的内容。

  这种极端与片面同时也体现在极端的另一端——非专业人士身上,他们是最能代表群众的爱乐者,他们从群众中来,甚至可以等同于群众,一颗热爱音乐的心促使他们自愿去音乐厅感受各式各样的音乐现象,并怀着一颗激情澎湃的心将自己的感受化成文字吐个痛快。吐的文字虽从心而发,能体现一定的鉴赏能力并且也能具备一定的文学性,但是他们无法达到一个集哲学家、音乐家、美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高度,永远代表着群众,却无法从作曲的角度剖析每一个音的意义,无法从美学的角度判断这一音乐现象长远来看所起到的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美学方面的评论往往是最能直接反应、检验和引导作曲家创作方向的一个分支,而整理音乐现象所体现出的理论价值是需要一定的哲学基础的,而将抽象的音乐现象和感性体验化成文字有时候是很苍白无力的,因为音乐本身很抽象,有时候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便很难将音乐的实感“说”出来。要真正实现音乐评论家集音乐家、哲学家、美学家、人类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人才真是凤毛麟角,其中音乐家倒不缺美学家也不少,文学家也有,哲学家更是不乏其人,但这些大家们做到一定的学术程度很少有“大家”能再深入群众去了解大众所需,但从大家的这一端走向群众那一端去是比较现实和可实现的一种愿望,只是需要各方面人才共同努力。

  期待体制的健全

  制度的健全与否仍是中国当代音乐评论的现状和重要问题。关于音乐评论制度的建立是目前迫在眉睫且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但凡好的音乐评论现象都是在一定健全的制度下完成的,比如台湾的乐评体制一方面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丰厚的奖励制度一定程度上促使学者们努力为乐评制度的健全出一份力,然而当正确的乐评现象的发生真正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正确引导了音乐活动的发生和把握了音乐现象的时代性时,是最能激发音乐评论工作者们为评论事业不懈努力继续奋斗的动力所在。然而在中国,健全的制度缺失导致学者们和人才们更趋向能暂时解决温饱问题的工作和事业方面,有学者也愿意为乐评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只是大多以乐评为兼职事业。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没有制度的支撑、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持,就比较难将力量集中到一个点上来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健全的制度应包含有坚实稳定的收入,最关键是平台还不错的岗位设施、应包含一定的文化部教育部认可的赛事和奖励制度,还应包含人才培养方面的与学校联系起来的相关专业的设置,以培养出高、精、尖的全能型复合人才等等。

  作者:刘姝(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