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哪个艺术作品能没有“国别属性”?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吴跃华   2016-10-30 11:04:00   作者:吴跃华

  读9月28日《音乐周报》上王安潮的《艺术作品要有国别属性》,感觉作者对其批判的靶子即“音乐无国界”有误解,尤其评论中隐含的逻辑不能令人信服。鉴于王文提到的《二泉映月》正是笔者此前《音乐真的非要有国界吗》一文中的例子,就“自作多情”地回应一下。

  王文的主旨意在“彰显艺术作品的中国文化属性”,认为这是艺术节获得“老外”和西安人热捧的原因。这样的主张和评价表面上看也无可厚非。但把这建立在对“音乐无国界”的批评基础上就暴露出其不足。王文批评说“音乐无国界”的内涵是“运用西方通行的表达方式展现中国音乐”。而笔者文表达的是,现在的“‘音乐无国界’有时仅在于为了达成实质交流而寻求某种临时共识,并非往日的对西方音乐的单向崇拜”。根据王文所评事项是9月7日至21日在西安举办的“丝绸之路第三届国际艺术节”,笔者通过百度、知网进行搜索,目前只能查到一个相关信息:《陕西日报》报道说,为这次艺术节带来《红楼梦钢琴协奏曲》的马来西亚著名华裔钢琴家克劳迪娅-杨向媒体表示:“文化的传播有文字的限制,然而音乐没有国界,作为一个华裔钢琴家,我希望能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我的作品之中,为中外的文化交流作贡献。”这里的“音乐”只是强调与“文字”的方式不同。同期报纸还有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对来自俄罗斯的合唱艺术的赞美,他说:“音乐让我们亲身体会到音乐超越国别和文化的力量”。这里也只是表达俄罗斯音乐也能被我们理解的感叹。显然这些说法跟笔者的文章主张是基本一致的。我看不出王文声称的内容。

  “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陕西省为践行国家战略于2014年申报并经中央批准的国家级大型文化活动项目。今年第三届活动称要以“丝路核心、中华文化、国际元素”为主题,以“和平、和谐、合作”为理念,以“加强人文交往、促进民心相通”为主旨,并“持续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展示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这一构想意在打造世界各国“命运共同体”,强调“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繁荣”的世界新格局,且受到世界各国的热烈欢迎。我不明白,是谁非要没有眼色在这一特色文化活动中,要发出“运用西方通行的表达方式展现中国音乐”这样的老掉牙的宏论呢?找不到确凿的信息,我只能怀疑王文是犯了在逻辑学上叫“稻草人”的谬误。当然,脱离当下情境像王文所说还是存在的,不过那是上个世纪的事情,如蔡仲德老先生于1999年还发出中国音乐的“出路在于向西方乞灵”的临终“遗言”。新世纪以来,联合国极力倡导世界文化多样性,中国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发起国之一,在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保护都已经立法的情势下,我们没有必要还对老一辈音乐家的观点耿耿于怀。

  就这次活动本身的评论也并非完全像王文所说。首先,王文说,“如果剧中没有这些特质文化属性,它没有可能取得观众热捧”。这次活动有四大板块,其中来自台湾的多媒体现代舞《时空抽屉》运用高科技3D来呈现,没有多少传统文化特质,但很火爆;其次,王文评论中提到的三个舞剧,就连这些作品的主创人员自己都说这些作品运用了现代技法。如《丝绸之路》是“有别于以往惯性思维的舞剧样式,更富有现代艺术流派的某些特征”;《十面埋伏》是“尝试打破传统舞剧的叙事方式”;《孔子》是“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相融合让整部舞剧欣赏起来很接地气”。我不明白,王文怎么就能确定西安观众热捧的原因一定就是古文化呢?当然,我绝不是反对作品要具有民族性。我认为,强调作品具有民族性的同时我们不能有意无意地去制造民族性与世界性(指世界各国,不仅仅指西方)的对立。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思维。王文批判“音乐无国界”其实本质上就是在批评“西方中心论”思维,这不自相矛盾吗?现在是全球化时代,站在全球的高度,在积极地寻求走出去的同时,选择一切有利于我们发展的文化手段为我所用是明智之举。民族的要举,创新的更要推。创新的作品没有理由非要过度排斥西方文化,也没有理由只能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上创新,鼓励民族立场创新当然是另外一回事。本次活动,可以说,没有一个作品没有运用西方文化技术的,也不是所有作品都有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

  此外,王文标题中的“国别属性”跟文章主旨谈的“中国文化属性”不是一个对等概念。“国别属性”是个政治概念,强调主权性质,一个人即使跑到外国去,即便写的作品不含有中国文化元素,只要国籍是中国,他和他的作品的属性就是中国。“中国文化属性”不一定包含政治概念,一个国籍已经改变的人(华人),只要作品中含有中国文化元素,就仍有“中国文化属性”,甚至外国人创作的作品运用中国文化元素也是这样,西方作曲家作品中的所谓“东方情调”难道不正是这个意思吗?如此看来,有“没有‘国别属性’”的艺术作品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