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杨玉成:我挚爱的草原天籁

来源:这一代   编辑:乌日嘎   2016-09-11 09:06:00   作者:乌日嘎

  说起草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杨玉成可谓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从杨玉成的经历看,他可谓是个多产的学者,现已出版7部专著,发表了40多篇论文,录制了上百部音乐资料,发行了9套光盘,承担和参与的课题有20多项,杨玉成还是内蒙古大学文科教师中最年轻的博导,他的《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一书获中国音乐最高奖——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银奖。他还是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刚刚不惑之年,他就实现了许多人一生都难以实现的人生梦想。

  第一次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校园里见到杨玉成让记者很惊讶,这个身材有些微胖,长着一张圆圆的娃娃脸,洋溢着孩童般灿烂笑容的男子,让记者怎么也无法与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学院副院长、那么多科研成果联系起来,一般有如此成就的人大多是年过半百、头发花白、架着一副老花镜的样子了。而杨玉成挎着一个单肩包,步伐轻盈,精神十足,与人交流脸上总洋溢着笑容,他的欢乐能感染到周围的人,完全就是一个阳光大男孩。我惊讶的嘴巴张大的状态停顿了好一阵子。

  从草原到祖国首都

  1973年8月,杨玉成(蒙古名博特乐图)出生在哲里木盟库伦旗南部的一个名叫道老都嘎查的小村庄。

  杨玉成(以下简称杨)可谓是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里,父亲是库伦旗乌兰牧骑队长,在音乐方面很有作为,图力古尔木兰等很有作为的歌唱家、音乐家都曾是他的学生或者团员,父亲十分热爱音乐,在乐器演奏方面也样样精通。爷爷在音乐方面对杨的影响很深,会说书还会拉四胡的爷爷年轻时还是名安代舞高手。母亲会唱很多的民歌还会说很多民间故事。杨玉成家是村子里第一个买上收音机的人家,收听收音机成为了全村人的娱乐活动,每到中午几乎全村人都到杨的家里收听收音机里播放的说唱节目。

  听故事、听说书是杨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也是每天晚上的必备项目。杨回忆道:“在村子里还没有通上电的时候,一到晚上家里所有人都躺在被窝里,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可以紧挨着母亲。由于条件艰苦,家里只能在炕桌上点一盏羊油灯,就在这昏暗的灯光下,母亲给大家念书、讲故事,我每每都是听着故事入睡,回想起来太幸福了”。在家庭的影响下杨从小就酷爱音乐和各种民间故事,这是他未来成为一名杰出的民族音乐研究者的垫脚石。

  杨是在村里读的小学,那时教学条件不好,一个学校也就三到四个老师。一到五年级的学生都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老师给一年级的讲课时其它年级就自习。有农活的时候老师还要抽出时间干农活,所以经常就是半天上课半天玩。

  杨家离上学的地方还是很远的,中间横跨着一条河,冬天的时候可以滑着冰直穿而过,夏天就只有老老实实绕着河走,这么一绕就多出三到四公里的路程。上学路母亲只在开学的第一天陪杨走过一次,之后都是与小伙伴们结伴而行,路上嬉笑打闹欢歌笑语时光是那么美好,一点都不觉得远。杨虽然是家里年纪最小的,但是农活干的一点都不少,可无论是上学路上还是干农活的时候,他心里惦记的就是听说唱,这是他最大的爱好。只要一放学他都是跑着回家,生怕错过了中午十二点到一点收音机里播放的故事,听完了又向学校飞奔而去。如果中午没有听上,晚上回去一定要让妈妈复述给自己。

  小时候家里有两把四胡,还有其他的几种乐器。在还未上小学的时候杨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件乐器——一支笛子,这是自己亲手做的。父亲一次从南方归来带回一把油纸伞,伞柄是竹子做的,他把伞柄拆下来在上面打了眼儿就变成了自己的第一件乐器。从这把乐器开始,杨的音乐之旅正式启程,之后又和哥哥学习了吹口琴。

  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杨转学到了旗里的实验小学,由于是插班生没有空余的地方坐,父亲给带了一个桌子,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到了这里才发现以前自己在村子里所接收的教育与这里差距太大了,学习成绩怎么也赶不上。老师想让杨复读,可父亲反对坚持要他继续升学,在父亲的坚持和鼓励下杨完成了小学学业。从小接受蒙语教学的他,汉语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与旗里同样是蒙语授课的同学的汉语水平差距甚远。杨说:“每当上汉语课时,同学们就想方设法让我读课文,我那蒙古调子读的汉语课文一出,全班便哄堂大笑。那时很小,同学们的取乐点让我倍受打击,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越催越勇,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好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

  转眼间就升入中学了,出乎所有人意料杨成为了班里的尖子生,每门课程成绩都很优秀,虽然很多精力用在了学习文化课上,但对音乐的热爱让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学习音乐。杨开始学习手风琴,也是在此时他开始接触流行音乐,尝试用各种乐器演奏。杨就像上了发条一般,学习劲头很足,文化课和音乐方面的成绩都很突出,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高中,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乐队,在当时号称是库伦的“小虎队”。在学校的文艺队里杨可谓是全才,唱歌、跳舞、演奏、写词、谱曲他样样都会,成为了学校里的大明星。他写的好多歌曲在学校里广为传唱。在当时他的打扮也是足够时髦,留着披肩的长发,衣着超前,是学校里的时尚先锋。这样在学校里叱咤风云的人物文化课成绩始终在全校排名前三,这让好多学生真是又爱又恨呀!

  高中3年的生活可以用“精彩”形容,因为成绩优异学校决定保送他到内蒙古师范大学蒙文系。但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放弃了这次保送的机会,这让一直都支持他的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对他大发雷霆,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次机会。因为他想学音乐,他挚爱音乐,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能顺利考上大学,就是这份对音乐的酷爱和对自己的信心,让他一直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行,从不犹豫,毫无动摇。

  1991年他顺利考入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期间接触到了很多流行音乐,开始练习键盘,大二开始组建乐队,在歌舞厅和夜总会演奏。到了大三杨已经算得上是一名出色的键盘手了,从小与音乐的接触培养了他好的乐感,使得他接受新音乐元素的能力特别强。1995年杨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音乐表演和对学术上的追求他都没有放弃过,1998年考入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松波尔教授。同时他的表演舞台也越来越大,常常与著名的乐手合作。他还学习了电脑音乐制作,发行了很多磁带,还制作过内蒙古电视台春节晚会的音乐,真是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他将对音乐的酷爱和对学术的钻研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相互促进更能融会贯通。虽说杨在嘈杂的夜总会演奏,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钻研学术的那颗安静的心。2001年以《胡仁-乌力格尔音乐概论》(13万字)获硕士学位。2002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乔建中、乌兰杰、萧梅,研究方向是中国传统音乐,这是他音乐研究的一个跳板。

  读博期间的生活是比较艰苦的,为了省钱,无论多远杨都骑着自行车去上课,虽说条件艰苦,可他所学到的知识和老师给予的恩惠是多少财富都无法换取的。杨回想起了当时去老师家上课的情景,他说:“我是最幸福的学生,去老师家上课,常常都是准备好各种好吃的,每次都是先让我吃得饱饱的再上课,要不就是上完课了带着我大吃一顿”。说道这里,他很激动,双眼充满怀念和感激。杨学习很刻苦,经常是图书馆开门的时候去,晚上关门的时才出来。他说考博面试还很有戏剧性:“面试时我给导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表达自然,有自己的想法和对学习方向明确的规划。虽然汉语表达还是没有那么流畅,但丝毫不影响我展现真正的自己。刚刚面试完就有教学秘书紧跟着出来,说导师们对我的表现特别满意,问我外语能考多少分,我回答估计也就二十多分,教学秘书说努力一下考上30分就没有问题了,我心中乐开了花,回去抓紧学习外语。最后,我的外语考了54分,毫无疑问地进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讲到每一段杨都流露出快乐的神情,无论是顺势还是挫折,没有看到他沮丧,只有坚定的眼神。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