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合唱:严谨讲究才能随性表达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陈茴茴 2015-06-26 16:27:00
6月4日晚,北京音乐厅灯光渐渐暗下来,一阵清亮纯美的女声合唱从音乐厅后面响起,随即是沉稳醇厚的男声,山西师范大学烛光合唱团的团员们手持“烛光”,带着悠扬的歌声从听众身边走上舞台。在指挥芝达林的率领下,烛光合唱团为大家带来十多首山西民歌,从南到北,既有民歌风情,也展现着合唱艺术的魅力,带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受。
创编:留风格添颜色
此次音乐会演唱的曲目,大部分由合唱团指挥、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芝达林创编而成。集作曲、指挥于一身的芝达林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北方民歌、尤其是山西民歌的合唱创编工作。谈到民歌合唱创编的难点,他认为保留民歌的风格特点是最重要的,一点儿都不能伤害民歌自身的风格,只能依靠多声部技巧、复调以及和声的运用为其“添色”。在创作过程中加入器乐、语言的元素。“添色”要注重“度”的把握,包括保留民歌自身的韵味、传唱的可能性、听众的接受度等几个方面。
在创编民歌合唱的过程中,芝达林教授最大的体会是要把民歌吃透,变成“心中的歌”,成为心里、血液里的东西时,才知道配什么样的织体语言、复调语言才合适。在吃透民歌之后,要做的是寻找民歌“多声部的可能性”,丰富民歌的外延、表达方式,在保留原有风格之余大胆加入一些恰当的手法,会带来全新感受。比如音乐会中的山西河曲民歌《三十里明山二十里水》的中间部分,是用原曲的主题材料“倒影”创编而成;襄汾民歌《梦梦》加入戏曲元素,将主题材料展开,张力比原来民歌更大。一般民歌都是比较简单地呼应性上下句或是起承转合四句,要变成合唱就要做材料的展开、结构的拓展。有时,民歌里的一个简单的衬词,在他的运用下,通过复调手法放大、扩大,加上和声运用,张力、感染力会增强,更适用于合唱。芝达林教授说,民歌合唱的创编最重要是要考虑听众的听觉需求,创造新鲜感但不过分迎合,也不能走得太远听众无法接受。他希望自己创编的作品都能让大学生演唱,考虑到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是音乐专业,他不会使用过于现代、过于专业的技法,只有能够推广的民歌合唱,才有可唱性、可延续性。
演唱:“外来和尚”念好“本地经”
吴灵芬曾说,民歌与合唱的结合使得民歌更容易传播,更有传染力。民歌是本土文化的体现,合唱又是“外来艺术”,如何使传承自西方的合唱展现出民歌的韵味和特点,成为民歌合唱的难点。芝达林教授认为吐字、行腔、归韵是解决民歌合唱的演唱难点的关键。民歌合唱中的吐字涉及到方言,其趣味性、风格性、韵味性都来自方言,他举例说,山西民歌由南到北,方言南北有差异,有的没有后鼻音,有的没有前鼻音,团员来自五湖四海,演唱时就要经过训练。其次是行腔,用美声的发声方法,多声部的融合来表达原汁原味的民歌,行腔的处理就要特别讲究,比如有些字的“拖音”,是民歌韵味所在,演唱时就要谨慎处理。第三是归韵,归错韵就会把意思唱错了。最基础也是最难的,是几乎困扰所有合唱团的问题——音准,民歌中的音准还具有特殊性。比如民歌中的“甩腔”,音高把握不准的话就失去了风格性。民歌作品和经典西方合唱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随意、不确定性,过于刻板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到风格。
芝达林教授说,烛光合唱团一直坚持指挥与声乐指导共同处理作品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国内合唱团比较少见,很多合唱团的声乐指导只是指导练声,不参与作品处理。他与团里的声乐艺术指导梁峻岭老师合作默契,由于梁峻岭老师的训练,烛光合唱团的声音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性。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