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计为学科“通经络”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陈茴茴 2015-06-26 15:42:00
在采访一线音乐教师的过程中,笔者观察到音乐学科建设、课程改革是教师们深入思考的共同问题。近日的全国音乐教学现场活动中,笔者发现前来“取经”的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小学音乐教研员王艳萍,在提升区域音乐教育方面有独特经验。
作为一名基层教研员,王老师认为,基层教研工作需要巧妙精心的设计,她提出,用西医“简单切割、挂针输液”的手段解决教改、教研问题,效应是短期的,中医“通经络”的方法才是有生命力的做法。
教师教室 “软硬”皆优
王老师认为,区域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三要素:音乐专职教师、音乐专用教室配备到位和教师对音乐课堂改革的胜任力。其中,教师配置与水准是音乐学科整体“软实力”。从2008年开始,王老师所在区教育局教研室组织落实对专兼职音乐教师的弹、唱、跳、音乐相关知识等进行过关考核,实行专兼职教师持证上岗,保证专兼职上课教师的胜任力。
对音乐课程建设硬件投入是否足够,直接影响到课程的质量。很多人认为音乐课不需要专用教室,实际上专用教室对于教师、学生上音乐课的积极性都是极大提高。王老师说:“很难想象,陈旧设备发出的咯吱咯吱的音乐声可以让孩子们产生对音乐美的认识。”为此,鄞州区实行了音乐专用教室配备示范学校评比,评比标准不是用是否建立一个专用教室来衡量,而是根据多项数据是否达标等多角度考核,比如根据学生数应配备教室数、音乐器材、管理等各方面。现在,区内音乐专用教室落实工作成为各校校园环境建设的亮点。师生在专用教室上课感到非常愉悦。
课内外齐发展
鄞州区教研室结合音乐学科课题研究《区域阶梯式课堂器乐普及的实践与研究》,全面推行中小学生“人人会乐器活动”,学生在校必会一件乐器,同时鼓励多件乐器学习。开展每学期举行1—3年新教师汇报展示活动、3—5年新教师教学业务比赛、原创教案本评比等一系列分层分类研究活动。作为教研员,王老师始终坚持教师研究教学法是推进学科教研、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她深感学生喜欢音乐课不是靠训、压,而是要靠教师得当的教学和个人魅力。表情丰富、举止得体、好的音乐素养及亲和力强的音乐教师最容易受学生欢迎。音乐课程中容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形,教学中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学段都只围绕解决当前问题。比如学生音准有问题,教学中就只围绕7个音符进行,针对各项教学难点的研讨,也只针对这一个问题孤立进行,类似西医切除病患“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容易出现搞了音准就把合唱丢了,搞了欣赏就把歌唱丢了的情况。若借鉴中医“通经络”的方法,把每个学段、学期、学年看作各路“经脉”组成,做教学整体考虑,把教学知识点比如节奏、音准、合唱等融合在一起,呈现的是循序渐进,螺旋式提升的过程。因此,她给老师建议:放慢教学进度,把每个阶段都教好,疏通教学“大经络”,使教学有连续性,呈螺旋式上升,而不是断裂,割裂地开展“西医式”教学;把常态课当成公开课对待,把公开课当成检验学生能力的机会;研究教学法和学生胜过苦思冥想写教学设计。为了形成好的研究氛围,组织区内音乐老师成立协作组学习共同体。目前全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划分为14个组,每学期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究。教研员还不定期地采用“推门听课”等方式指导督促教师教学上的规范和改进。
依托课内教研改革的基础,课外以音乐社团为发展模式,通过社团专业专场比赛,进行各校教学成果与音乐教师能力评比。王老师介绍说,从2009年开始,鄞州区教育局组织中小学合唱、舞蹈专场比赛、课堂课外器乐合奏专场、中小学生独奏、独唱比赛。2012年起,教育局提出每校都要建设10大社团,其中合唱、舞蹈、器乐是必备团。鄞州区地处偏远的茅山小学“紫云英”合唱团多次蝉联省市一等奖;望江小学的甬剧课程、五乡小学的京剧课程、横街小学的跑马灯课程等非物质文化课程也有生有色。
测评——从被动变主动
为确保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鄞州区积极采取艺术素养测评的方式。音乐测试内容分为听辨、班级合唱、合奏三类,全区中小学学生参与测评。王老师说,2010年开始抽测,2012年实施普测,测试结果在区内校长会议公开通告。2014年起,全区共72所小学,27所初中开始全面测试。测评导向促使注重学生能力,杜绝死背知识,不走应试成为该区一大亮点,也使学校对于开足开启开好音乐课的认识高度一致,在期末考试前也仍开好音乐课。王老师表示,从音乐教师提升到学生提升;从课堂实验到课外提升;从教研员单干到学校办学理念一起干,是鄞州区从2008年以来积累的发展区域音乐教育经验所在。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