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国民族音乐的绽放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乐音 2015-06-17 16:15:00
一曲《山居》隽逸清雅,随兴的旋律中,透出悠然自得的闲适,清幽中又流露出些许童趣;一曲《律动》更有万丈狂飙从天落,巨澜奔腾不复回的气势……聆听这些曲子,时间仿佛静止了。在民乐界,能自己创作、演奏、演唱,并涉猎中国书画艺术的音乐家,全国仅一人,她就是古筝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民族乐团副团长罗小慈。她用纤纤十指遨游在21根弦的音乐世界中,她面容宁静,琴声却声声敲进入心。新年伊始,新作《绽放》是她为大家送上的新年礼物。
新作
跨界融合 世界感受
“生命的喜悦如莲花般绽放,生命轮回中永远充满了希望,放飞心灵,绽放希望。”罗小慈在她的最新原创筝乐作品《绽放》的简介中这样写道。她说,她要表达一种情绪、一种心境。去年12月20日,罗小慈刚刚完成新作《绽放》的创作,这首融合了传统音乐和爵士等现代音乐的跨界作品,在上海民族乐团的新年音乐会上首演,得到观众的强烈共鸣。
“这是一首跨界的作品,但我不想做单纯形式上的跨界。”罗小慈说,音乐本身实现跨界融合才是她追求的。“要让听者感受到这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罗小慈说,自己的这首新作在这方面已经实现了大部分。兼具作曲和演奏家身份在音乐界已不可多得,同时能在作曲、演奏、演唱三方面都进行尝试并有所突破的音乐家更是少见。对这样充满挑战的角色,罗小慈淡然表示:“艺术本无边界,古代的琴棋书画均是文人墨客必备的修养。头衔身份不重要,哗众取宠或故作艰深的心态亦不可取。创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否定、不断超越的过程,其间充满乐趣。”
儿时
慈父开蒙 上音开窍
罗小慈出生在江苏泰州,在父亲的指导下,5岁练书画。10岁那年,罗小慈的书法作品就被江苏省教育考察团分送到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进行文化交流。
结缘古筝,罗小慈同样得益于父亲的引导。“7岁,泰兴黄桥乐器厂做了一架古筝,我爸很喜欢,就把它买了回来。他看着教材,开始教我练琴。”罗小慈不仅在古筝、书画上颇有长进,还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读小学时,她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1987年,罗小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专攻古筝专业。在上音附中学习时,罗小慈的父亲用毛笔给小慈写过一封家书,希望她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要加强对书画和诗的了解。之后每个寒暑假,小慈时常端坐桌前临习碑帖,“随着毛笔在纸上勾折撇捺地游走,心慢慢沉静下来,少了青涩意乱的浮躁。静则生灵,它们幻化出姿态各异,妙趣横生的舞蹈,汉代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当如是也。”罗小慈在笔记中这样写道,“书法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虽然只是寥寥数笔,但是线条感极美。如果你把它放在一个装修豪华的屋子里,即使经过了这么多年代的洗礼与传承,你会发现它依然是时尚而富有个性的。因为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赋予了它永恒的生命力。”就这样,罗小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
1993年,罗小慈以优异的成绩直升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那时,学生腔还比较浓,不过后来一次考试,让我彻底明白,音乐是需要感觉的。”罗小慈说。有次考试,小慈的琴走音十分厉害,考完,她忍不住哭了。没想到老师却对她说:“祝贺你,终于能找到表达音乐的状态了。”自那以后,罗小慈的演奏不再光想着技术,而是想着音乐,这让她的音乐有了质的飞跃。
创作
独特筝曲 表现笔墨
大学毕业后,罗小慈先后在上海东方广播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担任古筝独奏演员。在潜心研习筝艺的同时,她还涉猎中国书画、民族声乐、戏曲、古琴等艺术领域,并不断探索民族音乐演奏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这种广泛的兴趣促使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与不同风格的作曲家和音乐家合作。无论是由她首演的一批筝与管弦乐作品如《西楚霸王》《林冲夜奔》《陆游与唐婉》等,还是和世界著名长笛演奏家James Galway等西方音乐家的跨界合作,无不显示出她对中国音乐发展所持有的开放与兼容的态度和理念。
作为中国古筝界的代表人物,演奏家带来的种种光环并未让她满足与止步。“在乐团和学校太不一样了。”罗小慈说,上台演出,能第一时间感受到观众的共鸣。逐渐地,她觉得民族音乐中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当代人审美和传统文化的底蕴的作品太少,有时候,她甚至觉得没有东西可演。“传统的标题音乐太具象,要想借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会觉得像戴着别人的情绪面具,不贴切。”这也更让她萌生了自己创作的想法。
2004年,罗小慈开始自己第一部作品的创作,取名为《书魂》。她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为背景,谱写筝曲。“我喜欢篆隶的高古,行草的流畅,楷书的端庄,方寸间飞流直下的酣畅淋漓,又仿佛有千军万马声震八方的威严;而筝的特制亦刚亦柔,豪放与婉约兼备,暗暗契合我心中书法的意象。”但原始的冲动是需要反复检验和审视的,没过多久,罗小慈就发现原来的思路不对,太具象了。“我觉得应该从书者内心的体验出发,应该有书写者笔下的气息、心中的情感。”罗小慈觉得碰壁了,她把自己的处女作打入了冷宫。
表面上看,罗小慈放弃了创作,但内心深处,她对这个题材念念不忘。随着阅历的增加,罗小慈领悟到“音乐是流动写意的书画”,音乐里讲究对比,讲究结构,中国书画也一样;音乐里有“金石之声”的说法,书画则有“力透纸背”的讲究,与古筝的意境、气质更协调。两种艺术追求让她得到了更多审美境界及技巧的相互补充。这些感悟让她再次找到了创作的源泉。2007年,罗小慈重新翻出了当年的题材。“当时,还没有表现书法的筝乐作品,书法很传统,又现代到极致,可以做很多文章。”罗小慈说,“墨,代表书画之乐,戏是书法者的情趣。”经过反复修改,几易其稿,《墨-戏》诞生了。体现了她对中国笔墨精神的感悟和对散淡畅神的艺术境界的追求。
风格
筝箫合奏 新《如梦令》
“许多观众对民族音乐的理解还停留在民间音乐或轻音乐的层面上,其实民族音乐的美可以是多层次和多维度的,通过和现代元素的结合,我希望民族音乐作品更具可听性,是趣味高尚、格调优雅并有引领作用的。”罗小慈这样定义自己的一系列创作,2008年她在上海音乐厅成功举办了《罗小慈作品音乐会》,她还按照自己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建立了个性化的艺术风格——“新文人音乐”。
“‘新文人音乐’不是在演奏古曲时仅仅具有一种曲雅的气质,也不是对古典乐曲作简单的改编或移植,更不是屈从于西方美学观压力的异国情调的‘文化’产品,而是以中国延续千年的文化传统为依据,体现中国艺术审美特征,具有‘文人’品质和责任的现代式创造。它不同于旧时文人的保守与避世,而是一种积极、主动、开放的选择,这个‘新’就是用今天特有的文化视角来重新思考,探索和创新。”罗小慈这样诠释“新文人音乐”。作为中国古筝界的代表人物之一,这几年,她结合对音乐美学问题的思考和舞台实践,创作了一系列“新文人音乐”筝乐作品。
几年前,罗小慈应邀参加一台晚会,和导演的一番闲聊促成了她的创作《如梦令》。可演出结束后,罗小慈觉得李清照《如梦令》的意境还有很多余地可展现。她提出加入吟唱,将昆曲素材的吟唱部分加入,将筝曲调整成为筝、词、曲“三合一”的新《如梦令》。随后一次与笛子演奏家钱军同台时,导演临时建议两人在开幕式上共演一曲。演什么呢?一个吹笛,一个拨筝,找首两人都熟悉的曲子是晚会通常的演出形式。但罗小慈不愿这样草草应付观众,纠结之际,又想到了《如梦令》。对!仅花了半个小时,《如梦令》箫的分谱就完成了,一首二重奏的《如梦令》最终完成。这样的《如梦令》才达到她内心的理想状态。“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跌宕的情感含蓄地寄寓于清奇典雅的演绎风格中,形意合一的古朴意境,让在场聆听的观众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这首《如梦令》也被收藏在去年出版发行的《罗小慈原创音乐作品集——墨-戏》中,这张唱片收录了七首她创作并演奏、演唱的作品,用不同的题材、形式,诠释她的音乐理念。
新妈
人生丰满 感悟更多
说起平时的生活,罗小慈用了“枯燥”二字。每天花五六个小时练琴,还要进行艺术创作和排练演出。这样的生活简单又繁忙,尽管枯燥,但罗小慈有着极广的兴趣爱好。她喜欢现代舞、爱看话剧和展览。“我的很多灵感也都来自平时的这些兴趣。日积月累后,从体内发酵出来。”罗小慈说。
去年4月,罗小慈升级做了妈妈。当妈后的小慈,演奏的时候更加从容、淡定,气息更悠长,人更加放松。“可能多了一种身份后,对人生的感悟也多了一个角度。”罗小慈说,“其实音乐和人是一体的,用这种形式可以表达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快乐、忧愁、希望。”看着儿子一天天的健康成长,人生角色更加丰满后,罗小慈有了更多的感悟。她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充满着信心和期待,“中国民族音乐的绽放应该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分,她的美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创造,并被全球更多的人士所认知和接受,中国民族音乐所展现出的人文精神,可以为世界提供一种新的价值观和中国智慧。”
“对传统最好的继承就是创新。”新的一年,罗小慈最大的愿望就是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