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终究应该大于“秀”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宗 和 2015-06-03 15:04:00
《我是歌手》第三季歌王之战总决赛的话题尚未冷却,《中国好声音》第四季公布的导师人选周杰伦、那英、汪峰、哈林就立刻吸引了众人关注的目光。周末的收视战场,音乐真人秀节目似乎成了各个电视台的收视“金矿”,出现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火热局面。不过笔者心存疑问:通过音乐节目选出来的新秀,究竟能为乐坛带来多少力量?音乐真人秀类节目的火热,对音乐产业来说究竟是不是一个好现象?
《中国好声音》曾经向社会尤其是国内音乐界表达过节目的美好初衷:“中国音乐界目前面临断层、萎靡不振、心灰意冷的状况,我们正在做的,是联手一线流行音乐人振兴中国流行音乐,为音乐新人保驾护航。”但是,美好的愿望背后依旧是残酷的现实。
关注音乐类真人秀的观众可能看到了媒体报道:《我是歌手》第三季十三期节目平均份额一举突破10%;《中国好声音》收视打破历年中国电视综艺首播收视率最高纪录……
笔者算了一笔账。以《我是歌手》为例,节目总时长为110分钟,每期7位在线歌手,加上一位踢馆歌手,算上歌手出场和退场时间,以每首歌共5分钟计算,那么一期节目歌手演唱的时间为40分钟,占节目总时间的36.4%,那剩下的63.6%去哪儿了?
答案就是:歌手采访、经纪人调侃、朋友祝福、热情拉票等。为什么我们不只欣赏40分钟的演唱?尤其是隔天就能在视频网站“快进”收看的年代,音乐真人秀节目的收视为什么还会这么高?
在笔者看来,原因就在于音乐真人秀节目,归根结底还是“秀”。换句话说,观众看的是综艺节目,吸引观众的是歌手背后的那些故事而不仅是音乐本身。所以在“收视率才是王道”的时代,36.4%是节目的音乐性,而63.6%则是收视率,是纷至沓来的广告,是丰厚的收益。
另外,笔者注意到,每一档音乐节目都会捧红一批歌手,每一季节目都会为选手增添不少粉丝,但是纵观几档音乐节目就会发现,虽然唱歌的人总会变化,但歌还是那些歌。一时间,经典老歌仿佛成了稀缺资源。
除了普通歌手,越来越多的成名艺人也加入到音乐节目“唱老歌”的队伍中。《我是歌手》、《我为歌狂》、《全能星战》纷纷加入推歌手、唱老歌的竞争中。不能否认,翻唱让有的选手迅速成为话题焦点,有的歌手找回事业第二春,大家对歌手本身的追捧也远远高于对歌曲的关注,但笔者认为,在高话题性、高关注度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原创音乐极度缺少新鲜血液。
实际上,“歌手火了作品少了”这一现象也引起了越来越多音乐业内人士的担忧,北京福唱音乐的音乐总监徐子淳曾表示:“音乐真人秀节目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类节目让观众的目光聚焦在音乐节目上,但另一方面,为了让节目更好看,节目组去深挖歌手背后的故事,观众的注意力也在这个方面,而歌手唱什么反而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反观国外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其在音乐人才方面的贡献不可小觑。《美国偶像》开播十几季而长盛不衰,优胜者有的荣获格莱美音乐奖最佳流行女歌手奖,有的获得金球奖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在国内,很多音乐选秀歌手一夜成名,但很快“消失”在人海中。能在歌坛占据一席之地的音乐选秀出身的歌手,如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一只手就能数出来。
笔者发现,国内的音乐真人秀尤其是选秀性质的节目,看似是大众实现音乐梦想的基地,然而当有人一路晋级获得优胜之后,后续却跟不上了。观看这些选秀节目的观众,更关注他们在节目中的表现,关注谁得到了冠军,可对之后他们是否有公司来接洽,却无人问津。这恐怕也成为了很多歌手身处“走个小穴,代个小言,参加个小活动”尴尬境地的原因,很多歌手甚至最终转行。
在笔者看来,欧美选秀节目歌手后续发展形势好,要归功于完善的产业链。国内选秀与音乐产业脱节:一方面综艺节目实行公司化运作,选秀类歌手往往签约到节目制作公司而不是专业的音乐公司,节目制作公司擅长的是推新人,但对音乐产业链吃不透;一方面选秀歌手相当于一部半成品,需要后续的加工和最终推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由于目前国内的音乐环境对于许多音乐公司来说培养一个新人风险太大,因此,他们不愿意冒险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回首从最初草根选手参赛,到挖掘独立歌手,再到现在音乐真人秀节目纷纷去唱片公司挖角,音乐真人秀节目已走过十年。不可否认,这一类节目形式已经悄然改变着传统的音乐产业。但随着节目市场一年比一年火爆,音乐产业应该认真思考如何从中获利。下一个十年,音乐真人秀节目该怎么走,也是时候要仔细思考了,否则即使再火的音乐真人秀节目,也终究只是个“秀”。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