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网络音乐的多视角阐释

来源:文化发展论坛   编辑:魏薇   2015-04-19 16:11:00   作者:魏薇

  引言

  随着我院“文化部网络文化研究中心”的筹建,围绕网络文化、相关产业、政策、机制构成形式、途径等方向的各项课题的逐步推进,正在形成对文化发展问题研究的综合态势,从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从专业技术的微观领域、行业的纵深局域,到宏观的文化产业、时代趋势等问题,各自局限在有限的领域。针对网络成为当代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图从网络音乐作为切入点,对它的认识、研究背景做多角度的阐释,以期达到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一、大背景综述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特征就是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广泛运用,并且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时代是由信息技术决定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数字化信息技术,它发端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及随后信息科学的建立。控制论奠基人维纳于1948年首先提出"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的论断,确立了信息是独立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个构造要素的思想,这是当代信息资源学说的理论支点。信息论创始人仙农第一次给出关于信息通信过程的定量描述,使其成为精密的科学。这两位巨人吹响了信息革命的号角,带来了50~70年代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的高潮。今天我们运用的信息技术有80~90%源自那个时期,如微电子技术、光纤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开放系统技术、个人交互通信技术、密钥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在线服务技术等。80年代信息技术发展进入大规模扩散与应用时期,这十年在人类信息革命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建立国家及全球信息基础结构奠定了基础,最突出的技术贡献是计算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从而把信息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美国提出了建立“国内信息基础设施”(俗称“国内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4年3月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国际电信联盟大会上宣布建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俗称“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倡议。倡议提出后,美国相关机构于1995年推出以w -德雷克主编的《美国信息基础设施政策之战略》一书,拉开了国家主导的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新历程。

  我国在深化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于1998年3月成立信息产业部,以期完成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振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服务信息化。

  2006年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开局之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2003年以来的改革试点进行了全面总结,发出了改革全面推开的信号;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确定了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上三个文件,是指导“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发展任务以及战略方针。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在第七部分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回溯、检讨网络音乐发展的研究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音乐研究状况的简述与分析

  网络音乐的出现是信息时代、网络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对网络音乐的研究必须把它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中去考察,我们才能够从文化、文明的高度对网络文化、网络社会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综观目前国内有关网络音乐的研究现状,可以说是随着网络音乐现象在人们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人们从各个角度对这一现象引发的渊源、过程、手段以及交互影响加以描述、概括、分析,尚缺乏宏观、总体、系统的综合研究。究之根源,在于一方面网络文化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引发的全球化过程,这一过程正在各个国家、各个行业对人们的生活发生着革命性的影响。质言之,它正在形成中,尚未定型。另一方面这场新的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计算机革命发源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发达工业化社会和国家,在我国尚未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背景下,缺乏整体、宏观、理论上的统摄。更深层次上的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全面转型,融合西方先进文化和体制、机制成功地生成新的现代中国文化和社会体制、机制。

  事实上在讨论网络音乐之前,首先应该对网络音乐概念有一个明晰的界定。因为它涉及到计算机数字化技术、音乐的电子化技术和网络技术,侧重于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出网络音乐的内涵。不妨借用姚琦、易柯在《网络音乐的现状分析》中所做出的界定:“凡是网络上的音乐实践活动都可称为网络音乐”。

  梳理网络上所能够搜集到的有关网络文化、网络音乐的数十种著作、数百种文章、论文、报告,集中围绕网络音乐方面的大体可以划归为以下四大类:一、网络音乐的数字化技术层面。二、网络音乐的传播及使用层面。三、网络音乐产业与传统音乐产业的关系层面。四、网络音乐著作权的法律保护层面。

  本文拟就从以上几个类型的代表性研究文章予以简要概析。较早对网络音乐的本质、类型、特点以及文化特征做出比较全面、具体概括的是胡斌的《网络音乐的多文化视角研究》一文,该文主要是对第一、二类问题从音乐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和传播的方式上以及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上做出了简约的概括,还未能从发展过程及音乐文化的深层次上做更系统的阐述,但毕竟是比较早对网络音乐做出比深入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与此同期的网络音乐研究尚处在对网络音乐的数字化探索或网络传播中出现的各种困惑、纷争的感性、现象的描述阶段。

  2005年年出现了庄曜就网络音乐数字化技术层面所做的系统研究的系列研究论文。在庄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内音乐形态研究》中的第六部分,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九十年代以来电子音乐发展的过程及新的音乐表现形态。从音乐自身的发展历程到数字化音乐的技术形态的变化、特征,做了全面的梳理。在《信息时代的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国音乐学网 e缪斯社区 庄曜个人网站 日志)一文中,从计算机与音乐学交叉学科的角度,阐述了数字化音乐教育特征。庄曜在数字化及网络音乐实践及研究领域代表了目前网络音乐的领先水平。

  2006年,曾遂今发表了《音乐网络传播与当代人的音乐观念》一文。曾文从音乐学、传播学的角度,在网络音乐的传播及使用层面,深入系统地阐述了传统音乐与网络音乐的不同特性及其对当代人音乐观念的影响,堪称网络音乐研究领域又一鼎力之作。

  在众多围绕网络音乐研究的文章中,唯有上述两作者在网络音乐的数字化技术层面和网络音乐的传播层面,与传统的音乐文化相结合做出了融会贯通、深入、系统、全面的阐述。

  在网络音乐产业与传统音乐产业的关系层面,从较早刊出的介绍性文章,有陈建国撰写的《网络音乐:音乐工业的新商机》、白杉的《CD唱片土崩瓦解 网络音乐取而代之》等文章,到近两年网上发布的《2005-2006年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等产业趋势报告,网络音乐产业正在以日新月异的变化向传统音乐产业发起挑战。

  在网络音乐著作权的法律保护层面,是近几年来人们围绕网络音乐发展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从国内1999年初,六家国内唱片公司起诉迈威网索赔6元钱,到当今众多的网络音乐著作、作品侵权、维权的纷争,彰现出网络社会对传统社会旧规范的冲击。

  网络音乐领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实际上折射出的是网络社会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文化、网络文明的的问题。要想解决当前我国网络音乐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就必须从源头上、从发展的来龙去脉中寻求认识之道,解决之道。

  三、多视角下的方法论归宗

  我们当今生活于其中的时代是信息时代,如何认识和理解信息时代,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在1996-1998年推出了《信息时代三部曲》(《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一书共分三卷,第一卷为《网络社会的兴起》(1996),第二卷为《认同的力量》(1997),第三卷为《千年终结》(1998))为我们揭开了信息时代的神秘面纱。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英国首相布莱尔的顾问安东尼-吉登斯,对此书做出如此评价:“此书堪与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相媲美。亚当-斯密为古典资本主义命名,卡尔-马克思为垄断资本主义命名,曼纽尔-卡斯特为信息时代命名。”

  在卡斯特的视野中,网络社会既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他揭示出当代文明系统的逻辑,理清信息化社会的意义,全方位展示了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解决方法。

  在二十世纪,我们认识世界、认识时代是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而二十一世纪,卡斯特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这个时代的新方法和新视角。

  信息时代就是由计算机革命建构起的网络社会,网络改变着生活,改变着音乐。如果说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那么这个规律所预示着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已在信息时代、网络社会中出现端倪。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