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北风吹:传统普及与现代提高

来源:新芭音乐网    编辑:乐音   2015-03-26 11:09:00   作者:乐音

  1962年,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由舒强导演又组织排了一次《白毛女》,周恩来总理亲自观看指导。而由郭兰英演唱的一曲《北风吹》,不仅为整部歌剧奠定了一个好的开头,更因为其借鉴民族音乐的创作手法,而为中国民族歌剧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白毛女》是在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一种变理论为实践、并在音乐领域所体现出来的成果,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的《白毛仙姑》民间故事集体创作完成。

  《白毛女》的剧本故事,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出了旧社会地主和农民的尖锐矛盾。而“白毛女”这种可塑性极强典型的形象,则更将这种矛盾特殊化、鲜明化,从而在当时鲁艺院长周扬对创作组的指导下,确立了“旧社会将人变成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人”这样的深刻主题。

  《白毛女》是在新秧歌剧的基础上诞生的我国第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新歌剧。1945年一经首演,就立即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崭新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观众,成为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独白、朗诵和舞蹈场面等组成,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经过中世纪的宗教剧、田园剧,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以及十五世纪的幕间剧等形式的发展,最终在十六世纪末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确立了近现代歌剧的结构形式。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音乐工作者借鉴西洋歌剧开始了中国歌剧的探索之路。而1945年民族歌剧《白毛女》的问世,则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成型,并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白毛女》的音乐由当时鲁艺音乐系的马可、张鲁、瞿维、向隅和李焕之集体创作。不过,在创作这部民族歌剧前,这五位年轻的作曲家,对于歌剧这种形式却并不熟悉,仓促上阵的结果,自然只能是写出一大堆模仿的作品,效果可想而知。此时,鲁艺戏剧系的主任张庚,则让五位年轻人放下一味套用西洋歌剧形式的包袱,再度明确了《白毛女》是给中国老百姓看的创作宗旨。也正是在形式和内容关系方面的点拨,创作组的成员张鲁,最终在贺敬之提示下,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作基调,仅仅用了三分钟,就创作完成了后来被广为传唱的《北风吹》。

  《北风吹》节奏轻柔,舒展,曲调亲切动人,塑造了喜儿活泼、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而群众耳熟能详之民歌旋律的运用,也使得这个形象更质朴更亲切。

  《白毛女》成功的事实也证明,在艺术的世界里,任何想在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结构形式下,仅仅只是通过修修补补的方式,就能将这种形式带入一个新高度的想法,都是不足取的。而一个艺术家想要有所创新,最应该做的就是在创作前能够突破形式的束缚,并以自己最擅长的艺术元素,来发挥出其中最大的潜力。而张庚在《白毛女》一剧中的作用也说明,一个好的文艺组织者,是可以用理论来引导实践的方向的,这也算是旁观者清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实际上,虽然现代的歌剧,通常意义上都是指近现代的西洋歌剧,但从歌剧的定义上来讲,中国古代的传统戏曲如越剧、京剧等,也都是标准的戏剧形式。而《白毛女》虽然名 为民族歌剧,但实际上除了在结构形式上,有所借鉴西方歌剧之外,无论是郭兰英的民族唱腔,还是剧本所呈现的内容,绝对都是中国传统式的。

  因此,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不仅仅只是歌剧在中国的成功,更多的还是将中国民间戏曲,以西方现代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成功。这也是剧目获得成功的群众基础,而任何标新立异的艺术形式,如果脱离群众,那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实这也正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文艺为群众问题”的一种表现。

  而《白毛女》之所以一定要用歌剧的形式来表现,这其实也可以从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找到答案。 在“讲话”中,毛泽东主席曾着重论述了文艺作品“普及”与“提高”两方面的内容。而《白毛女》的民族化背景,就可以看成是普及的一种表现,它的歌剧形式,则又是提高的一种具体实施。而在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上,融入近现代国际主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当时中国共产党,要将中国人民从旧社会带入新社会,与世界共进步同发展,并逐步进入现代化的一种反应在文艺作品上的信号。

  也正是有了《白毛女》为民族歌剧确立了形式基础,也使得中国民族歌剧,很快随着《小二黑结婚》、《江姐》和《原野》等新剧目的推出,而迅速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不过,由于后来的作品无论在民族元素的运用,还是表演形式,以及主题内容的刻画上,都没有突破《白毛女》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也让中国民族歌剧无法有更一步的艺术提升,这不得不说是《白毛女》本身的高起点,留给后人的一丝“遗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