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后遗症”联想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杨新元 2015-03-26 11:06:00
近日在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大师”后遗症》(作者李红艳)的文章,其中讲了两件事,让我颇为感慨。一是6月5日,世界排名前五位的钢琴大师史蒂芬-科瓦萨维奇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独奏音乐会。照理说,大师前来,机会难得,可是当晚的上座率仅六成多。无独有偶,5月29日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平夏斯-祖克曼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独奏音乐会,票房也与艺术家本人的水准、地位相去甚远。
史蒂芬-科瓦萨维奇出生于洛杉矶,是当代最具探索精神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的第一张唱片便为其赢得了1993年留声机大奖和格莱美奖提名。他还是位出色的指挥家,从英国BBC交响乐团到鹿特丹爱乐乐团,无不留下他充满智者气息的身影,赢得人们的高度敬仰,是世界公认的音乐大师。而平夏斯-祖克曼也是世界乐坛公认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大师。在过去的近40年中,无论是作为小提琴家、中提琴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还是室内乐演奏家,他都备受尊敬。他曾21次获格林美奖提名并两次获奖,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十大小提琴家之一。
为何真正的大师来到我们身边时,人们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和拥戴呢?是我们中国的观众欣赏水平低,不懂高雅艺术吗?如果这样认为,那是看低了中国人。窃以为,说到底,是因为过去演出商乱营销,媒体盲目宣传,造成“大师”满天飞,噱头四处生的混乱结果。
看看我们现在的娱乐演出市场,真是光怪陆离,真假难辨。凡是“外来和尚”,不辨良莠,一律称“大师”、“泰斗”。而郎朗、李云迪这样的年轻音乐家,也被一下子拔高到超越其年龄和艺术境界的层面,冠之以“年轻的音乐大师”。文章认为,正因为他们造出了太多“星”,以至于泛滥,当真正的名家大师来了,反倒无人信其真了,是可谓“大师后遗症”。
其实,翻一下《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人要被人尊称为大师,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更不止于专家。在“大师”一栏里,是这样说的:“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所以,大师须开一代文化、艺术风气,其成就往往一般人难于逾越。在中国,茅盾、巴金、老舍、冰心是我们这个民族公认的文学大师,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者,他们的代表作品都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所以,大师不是随便让某些人封的,将专家、名家一概称为“大师”,那是荒谬;而一律拒称“大师”,那又是无知。其中的尺度,是需要好好把握的。
“大师后遗症”,彰显了我们当前文化娱乐市场标准混乱,廉价“大师”、“泰斗”泛滥,蒙蔽了观众,影响了他们的判断力,从而产生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可叹局面。这种混乱局面不改变,将会影响一代人的文化素质,使优秀的文化、艺术得不到弘扬和传承。所以,整顿文化娱乐市场,规范“大师”的称谓,还“大师”以真正的涵义,就不仅仅是一个称呼问题了。有关部门、包括媒体,应该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争取尽早治愈还在蔓延的“大师后遗症”。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