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交响南音:古乐现代化的探索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乐音 2015-01-30 14:24:00
没有厦门朋友们的信任和鼓励,我哪敢碰被称为中华古乐“活化石”的南音!我的师辈们曾说过,对待音乐文化遗产有两种态度和处理:一是不要动它一个音,放进博物馆,向后辈和国际友人展览,显示我国的悠久音乐文化历史,以增强民族自豪感;一是大胆改革创新,为现代人服务。看来厦门朋友并不满足于南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要向继承创新进军。不改革创新,听众越来越少,先辈们创造的、曾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南音,如果在我们这一代衰落了,申遗成功又意义何在?
要继承,要创新,决心虽下,但首先应分析南音听众急剧下降的原因何在。我认为,除了文化大环境的变化以外,南音本身的问题在两个方面。一是节奏太慢,与当代人的生活节奏格格不入;一是音乐表现程式化:不同内容、不同感情,虽有不同音调,却拘泥于同一种流程的表现模式,难以激起当代人情感上的共鸣。创新能否成功?成功的标志又是什么?我认为也是两点,一是要使当代听众、特别是青年听众爱听、喜欢;一是南音老听众也承认它是南音。两点缺一不可,否则就是失败。当然,我们要争取老听众也承认创新后比以前的南音好听,那才算真正成功。
创新的缘由和目标都清楚了,从何处着手?厦门朋友认为我有谱写小提琴曲《梁祝》的经验,曾建议我先写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我不敢,绝对不敢,因为我不熟悉南音,准确地说,对南音,我是外行。我深知音乐创作中,创作技巧不是万能,音乐语言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音乐语言,才能准确塑造音乐形象。我希望和当地的南音大师们合作,给自己一次学习南音音乐语言的机会,边学习、边创作,也许探索的成功率会更高一些。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首选《陈三五娘》作为创新的切入点。
写作品首先考虑的是作品的结构。要创编像《陈三五娘》这样带有故事情节的音乐作品,必须把情节的安排和音乐表现的特殊艺术规律结合起来统一考虑。它与戏曲艺术等其他品种的结构是不一样的,音乐的主要功能是表达人的内心感情,而不是情节叙述;音乐的陈述必须要有对比,诸如快板、慢板、广板等速度以及力度的对比,或抒情、诙谐、激情等情感的变化与对比,才能更富感染力。
因此,原来南音的《陈三五娘》结构,必须作很大的调整,要去掉许多情节上的叙述,着重情感上的抒发,交响南音《陈三五娘》的绝大部分唱段和音乐都是抒发人物内心感情的,五个乐章的结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安排,很大程度上遵循了音乐陈述发展的特殊规律。
交响南音《陈三五娘》的编剧涂堤虽然不是音乐本行,但她根据音乐作品新的构思,在很短时间内,与我密切配合,写出了新的剧本,剧中许多动人的歌词和新唱段,给音乐创作提供了鲜明的形象基础。台湾南音大师卓圣翔先生为新剧本中的新唱词编创了不少富有新意的南音唱段。
古老的南音和现代的交响音乐结合在一起,如何既保持南音的特色,又充分发挥交响音乐的表现力,这是作曲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点。我要求自己既谨慎、又大胆。
所谓谨慎,指的是尽可能保持南音的特色,在创编交响南音《陈三五娘》时,我采取了以下原则:一、凡是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名唱段,旋律基本不作改动,保持原汁原味,而在伴奏中花功夫丰富它,使其更动听,形象更加丰满;二、如遇南音唱腔与人物的情感不甚吻合时,尽可能保持其原来的旋律走向,而用改变速度或改变织体等其他创作手法,去塑造较为准确的音乐形象;三、除南音唱腔以外的所有声乐、器乐创作,尽可能用南音或闽南当地的民间音乐作为素材,以求得整首作品风格的统一。
所谓大胆,就是摒弃程式化表演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交响音乐的表现力,丰富或重新塑造各类音乐形象。如第一乐章用较大篇幅的器乐曲渲染元宵佳节欢乐气氛;第四乐章中用大段弦乐抒发五娘悲痛之情;第五乐章中用大段四声部交响合唱宣泄陈三的悲愤。即使原汁原味的经典唱段《因送哥嫂》,也加上女声合唱的复调旋律,使悲痛的唱腔更具感染力。
我们的先辈是富有艺术想象力的,某些不合理模式可能是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而形成的。如过去没有指挥,必须有一个演奏者带头提示,于是形成每曲开始必是散板。也许由于演奏者多是业余的,容易忘谱,南琶主奏者在每句尚未结束之前,就奏出下一句的第一音作为提示,常常形成不协和的音响。如果把这种不合理的程式和习惯,也当作传统特色风格来继承,显然是不恰当的。
《八骏马》是南音名曲,评论家对之一片叫好,可是引不起当代听众太大的兴趣,就凭洞箫、南琶、三弦、二弦这四件柔美的乐器,要奏出骏马的音乐形象是非常困难的。现代人对骏马的理解,不光是马姿俊美,更要飞奔神速。可是当年就只有这些简陋的乐器和简单的演奏技巧,怎么可能奏出飞奔的形象?
但我们先辈的艺术创造才能是令我们钦佩的,就在这些简单的乐器上,却创造了富有活力的骏马音乐主题,老一辈的听众听了这些主题,也许会联想到栩栩如生的骏马英姿。年轻人听过许多丰富多彩的当代音乐,见多识广,这些单声部同音齐奏的音乐,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审美要求。因此,如何让古曲的艺术魅力为现代人所理解、所接受,如何运用现代的音乐技巧再现古人的艺术创意,这是改编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在创编管弦乐《八骏马畅想》时,要求自己领会先辈的创作意图,继承并发展先辈创作的音乐主题,努力塑造先辈们由于受条件限制而没有完成的音乐形象。因此,新编乐曲除了展现原古曲主要表现的“骏马英姿”外,又增加了“骏马奔腾”的景象。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习惯也在不断变化,但长期形成的审美习惯,不是说变就变,某些人群就是爱听老曲,喜听老歌,还留恋古老乐器的音色。交响南音《陈三五娘》上演后,一些南音老听众虽然也喜欢新的交响南音,但对交响乐队中用现代琵琶,而不用南音的南琶等特色乐器很不满意。几次三番要求我把这些特色乐器加到乐队中去。我很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乐器的音色是最美的,实在难以割舍。但在实际操作中我难以满足这愿望。
也许出于老听众给我的压力,使我突发奇想,索性让这些柔美的南音特色乐器,演奏柔美的南音古曲,原汁原味,一音不改,把南音演奏家请到台前,交响乐为他们伴奏。让古老乐器穿上交响新衣,着着实实让南音老观众们过一把瘾。编写南音弦管与西洋管弦《五湖游》的本意就在于此。欢迎新观众,不忘老观众,尽可能满足更多听众的审美情趣,让南音的创新赢得更多的知音。
小提琴协奏曲《盼》是我最后谱写的。我对南音从一无所知到略有所知,前后花了两年时间。厦门朋友在我身上花了很多功夫,一方面给我创造很多学习南音的机会,同时又带我深入生活接触群众。三年前,对福建沿海“寡妇村”的参观访问,早就激起了我创作的欲望。苦于当时脑子里没有当地风格的音乐语言,更不熟悉南音特色的音调,只能暂时作罢。
两年后,一方面由于自己用心学习,另一方面,创作实践也使我逐步积累了不少具有南音特色的音乐素材,才敢于动笔创作现代题材的器乐作品。创作需要真切的抒发感情,不一定能具体说出音调来自何方,但南音名唱段《望明月》、《因送哥嫂》以及厦门艺术家们新编的《相聚在宝岛》是创作《盼》时音乐素材的主要来源。
交响南音是南音推陈出新的新探索、新品种,希望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古乐南音,能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否成功的最后评判者是人民大众,特别是闽台广大听众。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